去年1月29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的征求意見稿,旨在助力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石斌老師認為,要素價格低廉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新技術和商業模式挑戰層出不窮,這迫切要求開創一個新的管理時代,而管理會計就是題中應有之義。
管理會計的第一個大趨勢是,從產品至渠道和客戶盈利分析的拓展。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包括,獲得新客戶比保留現有客戶要貴得多、隨著產品的標準化和同質化,更大的競爭優勢來自于客戶服務、客戶關系管理本身日臻成熟、互聯網方便了賣方從每一位客戶身上獲得最高的投資回報等等。所以,管理會計要運用作業成本法等成熟的手段,幫助市場營銷部門鎖定更加有利可圖的客戶。公司需要在客戶忠誠度和股東價值最大化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正是管理會計的用武之地。
第二大趨勢是和企業績效管理(EPM)的融合,主要是非財務數據方面的融合。企業績效管理是指,整合多種方法,包括戰略地圖、平衡計分卡、績效考核指標、精益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等來實現戰略。上述各種方法就像機器中的齒輪一樣,有序組合,相互銜接。企業需要通過管理會計來保證戰略從基層到高層的全面執行。
第三大趨勢是,向預測會計的轉變。從滾動財務預測、客戶終身價值(CLV)兩個方面做了分析。“很多企業的預算只是會計師的數字游戲,和戰略沒有任何關系。”作為應對,企業除了運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經常性需求驅動的部分,還要進行風險管理,做好預算準備。其實,管理會計已經開始轉變為包含影響未來的決策支持與分析的管理經濟學。
第四個趨勢是運用商業分析。商業分析不但有能力回答問題,關鍵是能提出問題。以第一個趨勢為例,將高盈利客戶從非贏利客戶中區分出來的這個“為什么花”的問題并不好回答。但根據分析遞歸分區和決策樹方法,計算機可以告訴你原因。
第五個趨勢是多種成本法并存。這一趨勢提出了一個顛覆傳統的問題,即如何讓兩個甚至更多的管理會計方法并存共榮。不同類型的經理和雇員團隊會就不同目的使用不同的成本法。進步的會計職能使得使用兩種甚至更多會計方法成為可能。
第六個趨勢是,把內部IT服務視作一項商業行為。當某樣物品免費時,人們便不再計較他們需要使用多少。所以,某些信息密集型產業(如金融機構)的IT開支已達到其收入的10%就不足為奇了。IT部門不再被單純視為技術供應者,必須被看作是為組織增加價值/提供戰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提供服務的成本必須獲得理解并成為決策制定過程的一部分。
第七個趨勢,管理會計師需要提升技巧和能力。管理會計的好處顯而易見,但為什么推行卻這么困難?石斌老師認為:這些障礙包括IT技術壁壘、實施過程的“復雜”與“昂貴”、企業文化的障礙、缺乏領導力、對于真相的恐懼等等。管理會計師需要學習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的方式,學習激勵理論和方法,成為組織的變革管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