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現場管理活動
5S改善活動本是源自于日本的一種家庭生活方式,企業將這種生活方式引入內部運作,形成一套基礎改善工具。所謂5S,就是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紀律(SHITSUKE/亦可稱為習慣、教養),因為這些字以日語發音拼成羅馬字,剛好都是以S開頭,因此統稱為5S。此外,亦有企業推動6S,那就是增加一個叫安全(SAFTY),若以5S而言,安全就是已是每個S范本精神及內涵,因此將安全另外提出來強化未嘗不可。至于有些企業強調7S、8S,那就顯得太花俏了,不是愈多S愈好,以筆者之見,企業推動5S就足夠了,因為企業推動改善活動愈單純愈不會偏離正軌,否則不但讓改善活動浪費許多時間,所得到的效益也只有花俏。
5S的基礎概念:
整理(SEIRI)——將物品分為要與不要,不要的就丟棄
定義:清理雜亂
說明:分類整理,清理出要與不要的物品,不要的即予撤除處理。
效果:作業現場沒有放置任何妨礙工作或有礙觀瞻的物品。
目的:降低作業成本。
將要與不要的物品分開,再將不要的丟棄,這種關系看似簡單,但在執行上卻有許多學問。在進行整理時,一定要思考為何會有如此多廢棄品出現,償若不思考而僅單純將其丟棄,那只是過一段時間后再丟一次,不斷重復丟棄的過程,因此,丟棄絕非整理之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做改善,是做再發防止。即由整理,將要與不要的物品分開,再將不要的物品丟棄之后,即可尋找出空間存在的浪費現象,針對問題進行檢討、改善。因此一定要特別注意,整理本身就是一個改善活動,而非一個單純的丟棄過程。
整頓(SEITON)——將整理好的物品定位,并透過看板、顏色進行效率管理
定義:定位定容
說明:規劃安置,將要留用的物品加以定位和定容。
效果:物品各安其位,可以快速、正確、安全的取得所需要的物品。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當環境中的呆滯品、閑置物料、雜亂物品等均清除之后,即可擁有充分空間進行后續的維持,透過整頓過程,把標準、規定呈現于環境中,即可針對整理改善的結果,進行后續的安全、品質和效率的維持活動。
基本上,當完成整頓后,所有要使用的物品之擺放、維持,均有明確的秩序,讓人一目了然,容易尋找,故5S亦可說是一個「看得見的管理」。如果在環境中,能夠明確掌握設備、工具和材料,即可大幅提升環境安全、品質和效率;由此可說,整頓是為了維持整理所改善之成果,而進行更有效率的布置方式,以提升環境安全、品質、效率之置物方法。
清掃(SEISO)——經常打掃,常保清潔,造就無垃圾、無污積的環境
定義:無污無塵
說明:清掃工作場所,把物品、設備、工具等弄干凈,并去除污染源。
效果:工作場所無垃圾、無污積、無塵垢。
目的:提高產品品質。
由前文可知,整理就是進行改善,整頓就是將整理改善結果做好定位管理;然而,定位完成后還是會因人員使用而產生混亂現象,因此必須透過清掃,讓環境及環境中的硬體設備都有維護責任者,將前兩個S所完成的結果,進行后續的維持和持續性的改善。
透過人與環境的接觸,讓人去熟悉環境去感覺環境的問題所在,然后進行后續的、持續改善的活動,是清掃的目的。因此,當全員參與能夠做好后續的、持續的維持與改善活動,不但可以造就無垃圾、無污積的作業環境,還可以透過清掃活動,培養員工對于環境品質、效率的意識,進而加強改善環境的動力。
清潔(SEIKETSU)——透過制度、規定,維持整理、整頓、清掃之狀態
定義:保持清潔
說明:保持工作現場無污無塵的狀態,并防止污染源的產生。
效果:明亮清爽的工作環境。
目的:激勵工作士氣。
當整理、整頓、清掃這三項活動在進行時,都會有一些簡單的原則、規定產生,例如垃圾不能亂丟、原材料不能隨便散落在走道上。透過清潔活動,即可將這些簡單的原則、規定,盤點成表單、制度,使其成為看得見的典章規范,以強化員工對于標準的重視,認真落實于工作生活中,維持整理、整頓、清掃的狀態。
素養(SHITSUKE/習慣、教養)——養成確實遵守組織規定事項的習慣
定義:遵守規范
說明:使大家養成遵守規定、自動自發的習慣。
效果:全員主動參與,養成習慣。
目的:防止工作災害。
建立紀律雖然過程復雜,但非常重要,如果前面四個S做得很好,但第五個S做不好,那么所謂的整理、整頓是不生活化的,是僵化的。透過宣導、比賽、稽核,以及環境、工作文化面的活絡,可以讓員工對于前述四個S所產生出來的有形結果,建立起確實遵守被決定事項的習慣,進而提升整體落實的狀態。一旦前述四個S能夠落實,自然形成工作中的一部分,員工的品性、道德當然隨之提升,達到人性化教育活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