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粗放時代”已經被打上“殘廢”的烙印。對于傳統醫藥行業來講,如何變革是一個一直以來困擾管理層的話題。當下,在頂層設計方面,我們需要深入的思考,優化的機構,果斷的執行。除此之外呢?我們在現有體系上,究竟需要做什么?在這種變化的過程中,不要忽略一些我們“賴以生存”的要素——
營銷團隊建設!在馬士鋒總的文章里,省區被稱為“腰部力量”!腰不好,怎么可能跳得動、跑得快!
文丨 馬士鋒
振東制藥
營銷總經理
總部是大腦,基層是四肢。
省區就是腰,腰上無力甚至“腎虛”,
是目前很多企業的困擾。
在傳統營銷中,我們往往比較強化公司的銷售政策、公關能力、以及考核指標。在那個粗放經營和粗暴發展的年代,但凡做到這三點,再加上團隊的高效執行(主要看省區的執行力),幾乎就可以打遍天下!行業內靠掌控這幾項因素從而成功的企業很多,也助推諸多企業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現今,我們在面對不斷變化的醫改環境、以及加快合規化建設的行業背景下,原有粗放式營銷面臨大方向的轉型。企業除了財務應對、稅務應對以外,還要考慮營銷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變革。而原本的營銷中堅力量——省區,將背負起更大更多的責任。
個人以為,省區職能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地區級市場準入職能
以往,醫改職能、權力更多集中于少數國家部委,工業市場準入工作多由總部集中操作“政府事務”,目前隨著醫改、醫管職能的分散,已經無法應對區域性政策差異。逼迫省區經理在管理職能上,更多地應對集采、招標,以及各種省級、地市級、甚至縣級小目錄的準入工作偏移。這些目錄包括臨床路徑、縣級處方集等等。非常可惜的是,現在很多省區經理連“路徑”是什么,都不清楚,這非常危險。大變革時代,省區的職能從單純的帶兵打仗,向省級運籌帷幄轉型
② 地區大專家網絡建設
在醫學驅動的今天,我們比以往更加注重學術,而學術離不開KOL,離不開PI,離不開專家。比如心血管方面,一年全國竟然有超過700場會議。公司的學術部門,很難照顧過來。有些企業成立了“KA部”(不是大型連鎖),就是管理關鍵大客戶的部門。鑒于很多KOL并不是都在北上廣,而在其它各個省區,加上各個省級學會專家也需要進行學術溝通,很多中心臨床研究也分布在不同的省區。所以,對于省區來講,還有一個重要職能——專家學術溝通及網絡建設。
③ 重要商戶的維護與服務
企業要么統管商務,要么交給省區來管。之前省區的商務機構,可以管理到一級戶、二級戶,最多是三級戶。這種模式,在未來可能要被很迅速地打破。因為兩票制的落地,所以原先的商務結構也會被“顛覆性”改變。同時,又由于每個省對兩票制推進的力度和進程不同,這對省區經理或者商務經理,也提出了一個要求——如何有效分析各省政策,并進行有效變革與實施,在未來的一到兩年中,這部分工作會耗掉省區經理很多精力與時間。當然,基于未來管理的會更輕松些。
④ 數據化績效管理
從粗放的結果型考核中走來的省區管理體系,一定會忽略過程、忽略單體數據分析、忽略績效與過程對照分析。一名優秀的省區經理,必須要學會將數據不斷地“切碎”,然后通過不同的維度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怎樣的學術行為能幫助我們上量?哪些終端或客戶還有提升的空間?會更加系統的分析醫生的處方行為的變化,從而評判我們工作實施的有效性。所謂的“費用營銷”讓位于“服務營銷”。如沒有數據化分析、評估能力,何談轉型呢?
⑤ 下屬行為輔導與管理
在粗放式增長時期,對于省區最大的考核是經營結果。因此市場營銷出身的經理很多,這些省區經理本身對產品、對疾病、對學科也不是很熟悉。不會講學術,也不會講證據!自然疏于對下屬專業性的幫輔與指導。另外,我們現在發現,很多基層團隊,在“計劃”這件事上,顯得很隨意,沒有拜訪和溝通計劃、管理者怎么去考核?大部分省區經理只是靠經驗不斷的去傳遞,而今時今日,經驗也要適應醫改形式。所以,在數據分析的結果導向下,省區經理和片區經理如何進行有效輔導,加強單兵作戰能力,從而營造高效能、合規化的推廣團隊,也是省區重要職責之一。
⑥ 經營績效的分析能力
我們之前所說的省區經理的所有職責,都是圍繞一個核心,就是銷售結果。如何配置銷售資源、如何編制銷售進度,如何管理發貨與回款的計劃,這是銷售的最有效的體現。當然,現在大部分國內企業都是以這個目標作為唯一考核目標的。
在這個層面,我們要關注兩點。1)省級集采價格變化過大,目前面臨更多的是區域政策不一、醫聯體價格差異,逼迫省區難以按照統一營銷政策推行。在同一個省區層面,多樣化、多元化的營銷成為主流趨勢。2)一旦銷售結果發生問題了,我們能不能回溯到過程中去尋找問題?一般講,穩定的環境中,銷售結果有問題,其過程必有問題。因此,省區經理對于銷售結果必須要學會分析,才能有效的對經營結果負責。
大變革下,醫藥企業的省區經營模式面臨著巨大沖擊!
目前國內省區經營模式大概有三類:王國制、諸侯制、郡縣制;
1)王國制:獨立運營的CSO,完全從母公司剝離;相對而言靈活性最大,但是也面臨最大的挑戰——企業愿不愿意放棄地區經營管理權?放由CSO自由競爭,只對結果負責?目前看,國內絕大部分企業難以放權。但CSO的形式(企業亦可自建)會演變成一種趨勢,會越來越得到文化凝聚力強、企業粘附力強,產品結構力強的企業不斷嘗試。
2)諸侯制:也就是小包制,或銷售費用承包制。諸侯制并非所有企業都能應用。就現在的情況看,很多“諸侯制”的營銷團隊,已經顯示出銷售缺乏控制力、團隊缺乏凝聚力、規劃缺乏執行力、令不出“集團”等問題。原本是“封疆大吏”,現在都成了“一方諸侯”。
3)郡縣制:也就是中央集權制,嚴格執行費用預算制度,中央集權管理,地區經營執行。最大的優勢是總部說了算,而且執行力較強,劣勢是人力的能動性會弱一些。當然,在推廣部分,省區更多體現的是執行,而非決策力及靈活性。當然,省區經理的職能和能力不斷的強化,相應的權限和能力也就有所擴大。
基于以上,醫改新形勢下,省區經理的職能也必將隨之優化、調整。有人提升、有人淘汰。新時代的省區經理,不僅要維持原有的執行力,更要增加分析力和省區統籌能力,以便適應新環境,踏上新臺階。
作者:馬士鋒
18年醫藥產品規劃與營銷管理經驗,北京大學EMBA。長期致力于OTC和處方藥營銷、精細化招商等系統性管理,以及產品市場準入體系的建設。現任上市公司振東制藥營銷總經理,帶領兩千人自營團隊,逆勢成長。
文章摘自六力文化:www.liuliwenhu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