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制造必須加速走向中國創造,從制造業大國轉化為制造業強國。
姚景源說,近年來,中國制造業成本不斷上升,而上升較快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這與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勞動力結構等因素密切相關。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但制造業成本的上升,也給企業的競爭力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特別是一些出口加工型企業的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優勢減弱,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較大的困難。因此,近年來,中央也采取多項措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制造業成本的變化,也可以倒逼企業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動創新和企業技術進步上。”姚景源說,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制造業在很多領域的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手里,許多企業依然處于賺取加工費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已經很難適應當前的發展形勢。
姚景源說,制造業企業應該把勞動力和各種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轉化為動力,加快推進技術和裝備升級。
姚景源提出,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中國制造需要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制造業企業應該抓住“互聯網+”“制造業2025”等一系列政策規劃帶來的發展機遇,通過扎扎實實地推進創新,提升發展水平,使中國制造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