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種牙,和
經濟結構調整有半毛錢關系嗎?以數據作為畢生事業之本的原國家統計局總
經濟師姚景源,偏是將自己的調研,以及個人種牙的經歷,移植到了當下中國
經濟調結構的思考上。
6月20日上午,姚景源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
經濟論壇上說,
經濟結構調整需要把握發展、改革和穩定的平衡點。做牙齒手術很痛,可能引起高血壓,強忍痛苦可不是好事,需要打麻藥。在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光忍痛不行,我們也應當給企業打點“麻藥”。
當前中國
經濟調結構動作頻出,
經濟下行
壓力仍然很大。姚景源指出,我們可能低估了結構性調整對
經濟短期的沖擊力度。支持這一結論的,是他在調研中親歷的一則故事。
他說,自己曾去唐山調研,一名在鋼廠工作了10年的工人,一個月工資只有1000多塊錢。唐山一名官員告訴他,如果再要壓產能,將直接涉及20萬人的就業問題。“GDP可以不要,升官可以不要。如果結構調整,將工人調到大馬路上去了,就要出大問題。”過剩產業領域的嚴峻形勢令人動容。
而自中國
經濟2012年以來,調結構力度加大后,就業和通脹一直是高層衡量中國
經濟底線的重要指標。
姚景源分析稱,目前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用電量等一些關鍵數據來看,今年三四季度的數據與之前持平,保持全年7%的增速將面臨很大
壓力。其次,傳統的
經濟增長方式已不可持續,人口結構的變化和人口紅利的消失對
經濟的影響較大。近年我國進出口下滑較大,而出口中下滑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從前年一季度增長22.2%降到去年一季度的0.2%。在這樣的情況下,結構調整需要保持宏觀
經濟的穩定。
關于要不要保增長,無論從財政政策領域加大投資,還是貨幣政策領域擴大貨幣投放規模,學界以及輿論界一直頗多爭議。
有趣的是,這位一直跟數字打交道的總
經濟師,把他拔牙種牙齒過程的思考,用到了
經濟調結構上。醫生告訴他,拔牙齒70%的人血壓會升高,為了減輕疼痛,需要給他打麻藥。在牙醫手術臺上,姚景源就開始犯
職業病,“拔牙種牙不就是結構調整么。”
在20日的會議上,姚景源講述自己的經歷后,不無擔憂地說,中國
經濟就像拔牙之前需要打麻藥一樣,我們在結構調整的陣痛期,能否也打點麻藥呢?不能調結構的牙痛手術還沒做,就把人疼暈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