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鵬1985年7月出生,自小崇拜計算機程序大師,高考誤入南京大學新聞系,幾經努力,兩年后轉到計算機軟件專業,用一年時間學完四年課程,把編成當成未來的職業。他只干了一年,選擇了第二興趣,考了CFA,因為不是金融專業,他選擇了自己最有可能進入的領域VC,想賺錢,做投資就是他的原始動力。
畢業后,他受聘到華創,他看到一種非常謹慎的做基金的慢方式。他以創始人唐寧為師。唐寧自己不建基金,取財務咨詢服務,換取對方公司股份,以此作為投資方式,給錢不給股份的公司,唐不予合作。
丁海鵬認為,好公司或壞公司,都有投上和沒投上的可能,最讓人沮喪的是投上壞公司,錯過好公司,讓人產生挫敗感,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觀。“我希望一開始就投上好公司,實現良性循環”。
在今天的創業投資圈,好的項目或者優秀的創業者,從來不缺乏資本的追逐,對于投資人,找上個好項目并難,“說服創業者帶你玩,這個難度更大”,有時會在這個上面輸。
丁海鵬出于理念,看企業要進得去出得來,人是第一位的,人靠譜再看企業內部,企業里重要的事都對即可,不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對。
丁海鵬的格言:
摁著性子做投資,站在扣扳機的人背后。
進入投資行業第四年,才投出了自己主導的第一個項目,他現在是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BAI)合伙人。他投資領域有互聯網、高科技、智能硬件、教育和外包行業。得意之作有:蘑菇街、愛點擊(iClick)、Ucloud、拉勾網、分期樂、團車網、大姨嗎、春雨醫生。年輕的丁海鵬,搞創業投資不著急,慢慢來,背后是平衡和節制。
1、大學時代學創業。
我國的大學,創業教育起步晚,大學生應當不等不靠,主動學習創業理論,閱讀創業案例,積累創業知識,探索創業方向。
2、先就業后創業好。
畢業后到較好的民營企業打工,從藍領做到白領,最后自己創業,實踐證明,此辦法少走彎路,成功率高。
3、站在巨人肩膀上。
在就業期間,物色本企業或外企業成功老板,以之為師,虛心學習,加快自己成長步伐。
文章來源: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