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老師于2010年提出“打靶營銷”競爭模式及操系統。“打靶營銷”是繼“定位”理論后,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營銷競爭新模式,對于快速成長的中國品牌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及實戰價值。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九州閉戶,全民禁足,這對線下品牌來說,影響幾乎是致命的。
據英國《衛報》報道,6月10日,ZARA母公司Inditex宣布即將開始大規模關店計劃,關掉位于全球范圍的1200 家門店,這個數字相當于全球門店總數的16%。在這波大規模關店后,Inditex集團下的門店總數會從目前的7400多家降到6200家。考慮到疫情后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該公司計劃將資源集中到數字化領域,力爭到2022年使在線銷售占到總銷售額的四分之一。
其實,在此之前,快時尚品牌已經開始走向黯淡。猝不及防的疫情黑天鵝,讓本就開始走向舞臺邊緣的快時尚品牌“雪上加霜”。危機中往往孕育著生機,面對灰色時期,快時尚品牌如何危中取機,實現逆勢增長?
1、把生意搬到“線上”
疫情之下,線下經營按下暫停鍵,線上營銷成為品牌破局的唯一通道。疫情爆發后,即便在早已習慣實體經濟的歐洲國家,線上消費也開始成為多數人的選擇——疫情已經深刻改變了市場走向,一些轉型正在更快地發生。
歷經業績增速放緩、股價暴跌的低谷期后,ZARA開始轉型。一方面,發力線上渠道,在中國市場開通天貓旗艦店,并推出“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等服務;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業務線,發布首個唇膏系列ZARA Ultimatte試水美妝市場。這些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
科特勒預言,世界需要4~8年才能恢復充分就業和2%的年經濟增長率。顯然,快時尚品牌對線上渠道的依賴將成為一種常態,因此,對于寒冬期的快時尚品牌來說,即便疫情過后,線上依然會是主要營銷風口。
2、拓展“新渠道”
目前,通過線下渠道優勢帶動其線上發展,已成為多數快時尚品牌的自救之路。
2018年11月,ZARA在全球106個市場開通了線上購物渠道,并研發出了智能運營系統、全球店鋪直郵系統,在西班牙總部建了一個9萬㎡的物流中心,與天貓合作在中國開設新零售門店;
優衣庫也通過“有明計劃”,將設計、生產、制造、銷售到全員的工作方式都導入數字化,向“數字消費零售公司”轉型。奢侈品聯盟榮譽顧問張培英認為,通過線下門店引流到線上的方式,體現了消費升級趨勢下,線上線下聯動的重要性。
3、擁抱“新群體”
當90后、00后逐漸成為快時尚的消費主力,抓住“新群體”,才能更好地贏得下半場的戰爭。從國潮的興盛,李寧、波司登走向米蘭時裝周,到優衣庫+Kaws聯名款的爆火,足以看出新興消費者對獨特、個性的追求。
據騰訊數據實驗室發布的《2018服裝消費人群洞察白皮書》顯示,偶像明星、KOL等知名人士對“快時尚”消費者的影響力表現得尤為突出,前者帶貨能力強,后者推薦商品更易被信賴。
4、注入“新科技”
互聯網下半場,人工智能成了各行各業必爭的風口。2017年,優衣庫上線了“智能買手”設備,可在5米范圍內主動問候顧客,邀請消費者體驗“選新品”、“優惠買”、“時尚穿”、“互動玩”四個板塊,完成從服務到交易、物流的閉環。
此外,優衣庫還在日本與美國鋪設了自動販賣機,24小時+無人化銷售,消費者不僅可以隨時自助購買商品,還能通過自助販賣機上的線上渠道入口進行下單預約購買品牌的其它商品,實現線上與線下的互通。除了優衣庫,H&M、ZARA也推出智能試衣鏡、AR購物,通過注入“新科技”來向市場呈現出自己的改變。
結 語
機遇與危機是并存的。在危機面前,有的品牌走進了自己的至暗時刻,而有的品牌選擇危中取機,轉危為安。香奈兒女士曾經說過:“時尚稍縱即逝,唯有風格永存。”快時尚的這門生意,既然和稍縱即逝的時尚沾邊,在變化的市場下,牢牢把握消費者當下的口味,持續推陳出新,才能長久贏得消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