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被業內稱為電商的最后一片藍海,2015年的交易量僅占整個農產品交易規模的1%,不管是巨頭還是創業者,紛紛進入。在被稱為中國生鮮電商元年的2012年有4000家生鮮電商,但其中僅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生鮮電商簡直成了資金黑洞。進入2016年,形勢更不容樂觀,隨著美味七七倒閉、多點商城開啟近50%規模的裁員、愛鮮蜂大面積“勸退”員工、天天果園大規模進行門店調整、本來生活關閉“本來便利店”、青年菜君做資產拆分等負面新聞接二連三被爆出,看上去很美好的線上生鮮電商卻并沒有做好。與此同時,線下生鮮商店卻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門店數量不減反增,以常見的水果店為例,杭州、武漢、鄭州等地均有新聞報道當地街頭水果店越來越多的現象。其中不乏一些品牌連鎖店,比如來自深圳的百果園,它從2010年起每年開200家店,到2016年7月,已經在全國各地開設了近1500家門店。
“成本高,盈利難”成生鮮電商行業的普遍現狀
非標屬性、冷鏈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獲客成本高是導致生鮮電商整體成本高的四大主要因素。“成本高,盈利難”成生鮮電商行業的普遍現狀。
中國是小農作業,產品標準和品質很難把控,加上生鮮品類本身的非標屬性將直接導致總運營成本過高,和標準化商品不同,水果、蔬菜等生鮮非標商品,很多時候只能依靠人工逐一分揀挑選。沒有標準化就意味著難以規模化,邊際成本就沒法下降。這也是傳統電商難以快速復制到生鮮領域的根本原因。
其次,生鮮品類對于冷鏈要求非常高,而我國的實際狀況是冷鏈基礎建設相對落后,肉禽類尚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更不要說蔬果類,果蔬損耗率高達25%到30%。生鮮類產品本身的保質期都很短,并且不同的生鮮需要的冷庫倉儲條件也都不一樣。大部分生鮮農產品都需要冷鏈配送,若借助于第三方,成本太高,且過程損耗不能保證,若自建冷鏈物流,又需要巨額的資本支撐,模式變得太重,成本太高,許多中小型生鮮電商根本玩不起。
最后一公里配送也是橫亙在生鮮電商面前的一道坎。各大生鮮電商喊出的“全程冷鏈”,到最后的配送環節卻成為了“冰塊冷鏈”。出于成本考慮,部分配送站點甚至舍棄了加冰塊保溫的環節,直接使用泡沫箱在高溫下配送冷鮮食品。這無疑拉低了用戶的消費體驗。盡管商家在產品源頭、冷鏈運輸過程中都把控得很好,但仍可能因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而失去了用戶的信賴。
另外,生鮮電商的獲客成本高也是造成難以盈利的原因之一。線上電商不僅要跟線下商家競爭,花大量的錢補貼用戶,培育用戶消費習慣,還要面對同行的“燒錢大戰”,燒錢補貼大戰成了近年來中國互聯網行業競爭的一個常態,生鮮電商也不例外,這種無奈或非理性的競爭最終拖垮了不少玩家,如果投資機構的錢沒及時跟上,很可能造成創業公司的現金流斷裂。
生鮮電商,或許只是想象中的美好
生鮮是高頻剛需,確實如此,但這個“高頻”行為轉移到電商平臺上可能只是電商們的過于自信,盲目樂觀而已。目前生鮮的主要消費渠道仍是線下農貿市場、超市、社區店、地邊攤等,目前的高頻大多是靠補貼刺激出來的。一個消費者會從電商平臺購買生鮮產品無非兩個理由:性價比高、能節省時間。電商平臺商品的價格對于線下實體店不一定有競爭力,由于成本更大,反而更高。對于品質的把控,線上電商也不見得做得更好。若是沒有補貼,線上電商的性價比優勢便很難持續。其次,節省消費者時間也只是針對部分時間觀念較強的年輕人群。對于中國大多數中老年人來講,每天逛超市買菜是他們晚年生活的一大樂趣,而這些中老年人是生鮮購買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的三四線城市居民以及農村居民來說,生鮮電商對他們的吸引力也可想而知。
不可否認,生鮮電商向社會傳達了一種高品質的消費理念,也滿足了部分消費者高品質、及時性的需求。生鮮電商市場潛力巨大,看上去很光鮮,或許只是想象中的美好,創業者一旦進入這個行業才發現坑不少,畢竟線上流量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整體成本居高導致盈利困難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相比而言,傳統的線下商家經過多年摸索,線下供應鏈形成了壁壘,且很多已經探尋出成熟穩定的盈利模式,通過門店復制迅速在全國占領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