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上,一朵朵潔白的銀耳,一顆顆飽滿的猴頭菇,在實木背景的襯托下,一股農場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一個青春靚麗的姑娘身穿長及腳踝的呢子大衣、畫著精致的妝容,如果不是因為她手中端著的銀耳、猴頭菇等山貨,簡直會讓人誤以為這是一組時尚大片。
其實,這是一家名叫“江南有機農園”的微店的宣傳照。
店主楊薇薇,是一個從家具設計師轉行做農產品電商的90后女孩。去年年初,她和另外兩名合伙人辭去了在杭州的工作,一起創建了有機農產品品牌“江南有機農園”。他們希望將家鄉的農產品賣到大城市,并讓更多人享受到健康的生活。
楊薇薇走上創業之路,還要從家鄉寄來的幾包銀耳說起。
不僅賣山貨,還“賣故事”
去年年初,杭州的霧霾十分嚴重,這讓楊薇薇苦不堪言。家人得知這一情況后,給她寄來了幾包銀耳,還說銀耳有清肺排毒的功效。東西送到后,楊薇薇把銀耳分給了辦公室的同事,大家立刻被這些像花一樣完整、漂亮的銀耳吸引了。“他們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銀耳,杭州這邊賣的都是碎的,有些還熏過硫磺。”楊薇薇回憶道。
楊薇薇的家鄉是福建寧德的一個小村莊,這里氣候濕潤、自然環境清潔,是銀耳的種植地。這樣的土特產對她來說一點也不稀奇,但她沒想到在自己家鄉隨處可見的銀耳竟然會這么受同事歡迎。她找來另外兩個校友一合計,于是,三個從事設計行業、在農村長大的年輕人決定一起辭職、回鄉創業,將生長于深山之中的野生食材賣給追求食品安全和生活質量的大城市居民。
他們放棄了傳統渠道而選擇了微店這一平臺。在楊薇薇看來,他們這幾個半路出家的小老板,做傳統渠道并沒有優勢,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90后,熟悉網絡才是他們的優勢。
微店剛開張時,知道他們的人很少,微店頁面的訪問量不高。楊薇薇急了,拎著幾袋銀耳,找到一個繁忙的十字路口,用手提的箱子搭了個展臺擺攤。她穿著一身設計感十足的綠色棉襖,站在簡陋的攤位后,顯得格外顯眼。銀耳在過往的路人中出人意料地好賣,但不一會兒城管就來了,楊薇薇被趕走了,灰溜溜離開的楊薇薇想:“下次再去。”
為了做產品推廣,他們決定線上線下一起發力:利用微信、微博發布店內的消息和養生知識,同時在線下舉辦推廣會,讓買家真正看到質量過硬的產品。
他們的公眾號文章傳達著一種自然至上的生活理念,從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到普及養生知識,文章包含了楊薇薇和她的合伙人對健康生活的理解。楊薇薇還在微博上公開了自己嘗試“辟谷”的過程。“‘辟谷’是一種通過短時間輕度節食的方式調節身體狀況的養生之法,用以排出體內的毒素。”她說。
除此之外,從去年開始,他們還組織了多次眾籌活動。在猴頭菇的眾籌項目中,原本計劃籌集到8000元即可,結果籌集到6萬多元,這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很多顧客覺得是年輕人做農業,就過來支持一下。”眾籌結束后,要給參與者發貨,楊薇薇和她的伙伴們為此熬了好幾個晚上。看著倉庫里一排排整齊的包裝盒、即將發往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楊薇薇感到萬分欣慰,“覺得自己特別幸運,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他們不僅賣山貨,還“賣故事”。楊薇薇說,他們會“講食材自己的故事”,從播種到收獲,每一樣食材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楊薇薇會發布食材從播種到收獲的照片或視頻。去年賣舜芋時,楊薇薇用單反相機記錄了大片舜芋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為了拍這套宣傳照片,楊薇薇三天兩頭就背著相機往田里跑。周圍的農戶都感到很不理解:年年種的芋頭有什么好拍的,這個小姑娘還不惜為此踩得滿腳泥。楊薇薇只好解釋說這是為了留個紀念。楊薇薇和伙伴們甚至還發起過眾籌,給芋頭拍藝術照。
做個“手工匠人”,專注小而美
關注他們微店的人越來越多,微店的互動性也顯現出來。一些顧客用他們的農產品做出菜肴,還拍了照片發給他們,這讓楊薇薇感到特別欣喜,她特地把照片都收集起來,集成了一本菜譜。
“江南有機農園”農產品的兩個供貨基地分別在浙江省金華市和福建省寧德市,說是基地,其實就是這三位合伙人的老家。但是,當楊薇薇以經銷商的身份重新面對家鄉的父老鄉親時,她的新理念和家鄉的傳統觀念發生了碰撞。
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和賣相,楊薇薇和她的團隊堅持手工挑選貨物,但老家的農戶很不理解,認為他們太過挑剔。剛開始去的時候,楊薇薇和一位老農溝通得不順利,老農一氣之下不愿意賣了,而且還把楊薇薇趕了出去。在家鄉吃了閉門羹,楊薇薇感到非常傷心。
“我們這里人少,很多農戶和我都是親戚,我要求嚴格了,他們會覺得我不給面子。”事后,楊薇薇多次登門拜訪那位老農,一遍遍地向他解釋。
但是,更多的農戶非常愿意與楊薇薇合作,因為她能給出比其他批發商更高的價格。去年眾籌賣舜芋時,楊薇薇出的價比普通批發商高40%。因為他們是原產地直銷,減少了中間的層層批發,因此可以給農戶更多利潤回饋。作為一個從村里走出去又回來的大學生,楊薇薇非常受村民們信任,“他們覺得我們這些回來的孩子有知識,會‘倒騰’,都非常支持”。
由于手工挑選的模式,再加上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楊薇薇并不打算做大規模銷售。相反,她更愿意專注于農產品品質,提升用戶體驗。“我希望自己能做個‘手工匠人’,專注小而美。”在楊薇薇看來,傳統渠道的大型企業更容易為利潤而放棄對品質的追求,這也是食品安全問題的來源之一,而更地域化的小品牌可以離消費者更近、更注重品質。
讓更多人享受到來自大自然的恩惠
如今楊薇薇的小店已經有模有樣。回首創業初期的艱辛,楊薇薇說,最大的困難就是父母的不支持。
對父母來說,農業留給他們的大多是辛酸和艱難。
在楊薇薇的童年記憶中,種田是一個辛苦的工作,父母每天早出晚歸,到了播種或收割的日子,就要長時間、高強度地勞動,幼年時的楊薇薇總是在家里看到父母去下田的背影。務農是辛苦的,還有很大的風險。有一年,家鄉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楊薇薇家種的竹蓀幾乎絕收,賠了很多錢,那段時間爸爸的愁容給楊薇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到大城市工作才能有好生活,這是她童年的理想,也是父母對她的期待。
但當楊薇薇真正來到大城市打拼后,她發現事實遠非如此,城市里污濁的環境、灰蒙蒙的天空讓她懷念家鄉清新的空氣。在工作的過程中,她開始接觸到互聯網營銷,也了解到政府對這一領域的大力支持,她意識到,農業其實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但她的父母并不這么認為,為了不讓女兒像自己一樣務農,他們當年拼了命供她讀書。“我是村里少有的大學生,考上大學的時候是家里最開心的時候。”當楊薇薇告訴家人想辭職回來做農產品時,父母都堅決反對,他們覺得,大學畢業生就應該去單位上班,怎么能做農業呢。
性格執拗的楊薇薇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那段時間,她常常給父母打電話,一打就是兩三個小時。楊薇薇一遍又一遍地向父母解釋這個項目的前景。“我就不停地給他們講創業成功的故事,他們漸漸被說動了。”看到女兒鐵了心,特別是看到那次猴頭菇眾籌項目的成功之后,父母開始支持楊薇薇的事業,還一起幫忙選貨、理貨。
不光有父母的支持,楊薇薇還幸運地找到了兩個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他們一起熬夜打理貨物、上街宣傳產品。“我們之間沒有領導,但都能明白對方的意思,靠的都是默契。”楊薇薇和她的兩個伙伴都來自農村,都不滿于如今食品加工行業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也都認為認真生活、健康生活是一種態度,并且希望以此來感染更多的人。
在楊薇薇的設想中,“江南有機農園”應該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應該讓更多人享受到這份來自大自然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