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位學員問我,如何引導員工的心態,他認為心態很重要,所以平時也很重視跟下屬談心,溝通心態,但總覺得效果不好,道理講了很多,但員工的心態似乎并沒有多少變化。我想起很久前一個朋友給我講過的故事。
那時我這位朋友上下班要擠公交車,他所坐的那趟車要間隔30分鐘一班,所以有時會趕掉車而遲到,每次他遠遠看到車停在站臺,而自己還有一段距離時,就一邊飛奔一邊內心祈禱,車等我一會,不要開走;終于謝天謝地擠上車,找到了一個落腳的位置,如果這時車外還有很多人在擠著上車,他心里立馬又有了新的念頭,車快點開,免得上來太多人擠得難受。他有些愧疚地告訴我,我為什么上車前后心態完全不同?
我這位朋友的心態又何嘗不是普通大眾的心態呢?其實我們的心態跟我們的利益訴求緊密相關!
在某企業的咨詢項目里,我們要求老員工主動帶教新員工,但老員工普遍有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于是我們制定了一些政策,然后和老員工溝通師傅帶徒弟的事,一是主動帶徒弟的老員工(當然資格還必須經過審核)的,每月有200元津貼,二是徒弟的工作量算師傅的,三是年終優秀員工評選必須看是否帶過徒弟。此措施一出,立馬有老員工報名申請帶徒弟,而且后來帶徒弟的效果還很不錯。可見心態轉變,不在道理講得多好,關鍵是能否找到利益訴求。
引導員工的心態要注意兩點:
第一,不要泛泛而談心態,要引導對具體事的心態;
第二, 談對具體事情的心態,要善于挖掘這事的好處。
西方有一個WIIFM原則(“What is in it for me ?”),說的就是要認同某事,必須這事要有好處。利益所在,態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