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一般都是跳槽的高峰期。
畢竟,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能有更好的發展。于是,有些人通過跳槽獲得了較高的工資薪水、光明的發展前景、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然而,也有些人選擇了臥槽,著眼于現實,不僅得到物質的實惠,而且以良好業績,求得升職或加薪。
那么,到底是跳槽好還是不跳槽好呢?各位在下決定前,須首先明確幾個問題。
跳槽的風險何在?
跳槽意味著機會,也意味著風險。跳槽的風險在于:
一是在決定跳槽后,必定會有心理期待。不論是對新工作還是對新環境,都會讓人對未來前景充滿幻想。但現實是殘酷的。目前,國內平均的待業期高達半年之久,失業率更是屢創新高。
二是選擇跳槽的風險在于,走錯一步,可能幾年時間都無法回到正確的發展道路上來。因此,規劃發展前途,用時間精心策劃,是跳槽前必要的準備。
三是“跳槽”將意味著把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業績通通清場,一切歸零,職業缺少連貫性,對個人長期發展具有嚴重的影響作用。使得
跳槽的動機和考慮的因素是什么?
首先,跳槽要明確四個原則:為什么要跳槽?憑什么跳槽?該怎么樣跳槽?對跳槽所去單位有沒有充分了解和足夠的心理準備?
其次,要明確跳槽的合理動機:目前的職業已成雞肋,毫無發展前途?薪水停滯不前,付出收益不成比例?單位在行業競爭中落后而又無力迎頭趕上?人際關系和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有問題?單位改組或變動使前程計劃受阻?個人有更高的眼界和新的理想,但目前狀況受到束縛?所去公司有更好發展前景,可給予員工更多更穩定的福利待遇?工作勞累超過了身體界限或心理界限,致使懶床睡覺,體力下降,思維遲鈍,體檢單“亮紅燈”?
最后,跳槽必須考慮的因素:有沒有一個完整的跳槽計劃?是否確定了一個跳槽的時間表?跳槽將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有怎樣的時間承諾?打算花多長時間收集信息?跳槽進度如何控制?確定如何獲得各種信息?
只有將以上問題深思熟慮后,實施跳槽計劃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率的。
“跳槽”和“臥槽”哪個更實際?
其實,“跳槽”和“臥槽”的關系是辨證的。“臥槽”是跳槽前自身技術技能的必要積蓄和準備,“跳槽”是“臥槽”后能力與實力的提升、迸發和尋求職場實證的自然體現。兩者各有利弊,必須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而議。總之,“跳槽”與“臥槽”的取勝概率是對等的,關鍵在于是否對個人發展起推動作用。
跳槽的好處是給人一個新的發展機會。精明的跳槽者會先問自己,是否先做了自身提升經驗、提升能力的準備,是否達到了提升職位、提升薪酬的目標。當然,跳槽還對具有壓抑心理的人群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因為人在相同的環境下呆得時間很長,容易產生工作倦怠)。
臥槽的好處是繼續熟悉的工作,利用積累的經驗和人脈,不斷拓展事業;壞處是容易使人產生惰性,失去奮斗的目標。因此,“臥槽”需要定力和智慧,不是為臥而臥,而是為了養精蓄銳,為更好的職業發展做準備。
有句話說得好:“機會總會垂青有準備的人。”精明的臥槽者會利用有利的時空條件彌補自身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短板。因為,組織在選拔人才時,都需要一定的考察期,急于離開可能錯失機遇。尤其是跳槽后發展前景不明,個人積累不夠的更需要“臥槽”,同時在知識、技能、人脈等方面作好個人能力的儲備。
跳槽與職業發展階段和職業定位有怎樣的關系?
跳槽與職業發展各階段的關系就在于:在職場的不同發展階段,有幾個重要的階段往往成為職業發展的瓶頸,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和有效處理,職業人士就會為這些原因而跳槽。
第一種是在工作的頭幾年里,因為高薪誘惑而選擇另謀高就。
第二種是在職場上奮斗了五到十年了,薪水理想,工作滿意,但個人有更高的追求,而崗位出現了天花板,自然會選擇跳槽。
第三種是在奮斗十幾年后,薪水、職位都不錯,但工作不順心,與企業文化不適應而選擇跳槽。
從職業發展理論來看,人的職業生涯可劃分為成長、探索、創新、維持和衰退五個發展階段。而在職業生涯穩步發展之前的這段時間稱為職業探索期。這段時間常見的表現就是頻繁跳槽、不斷轉行。
職業探索期持續的時間大約為1~5年。處于職業探索期的人,在跳槽時最好不選擇轉行,因為轉行不利于在職業生涯中積累足夠經驗。但出現以下情況,跳槽時可以考慮轉行:一是對本行業確實不喜歡,而且在嘗試了一段時間后仍無興趣;二是知識背景與所從事行業相差甚大,用非所學;三是行業本身正在萎縮或發生區域性轉移。
上述第一和第二種情況,牽涉到職業生涯中的職業定位問題。尤其是跳槽、轉行,必須是在職業定位之后。因為漫無邊際有目標的尋找工作,就是找到不錯職位,也會由于“人崗不匹配”,導致再次跳槽,要么自己能力高于職位要求,感到被浪費想重新跳槽,要么職位要求高于自身能力,很快被企業的新生力量代替或被企業炒掉。
怎樣在職場中根深葉茂?
頻繁跳槽的結果是對個人長期發展不利。現代成功學認為,成功更多的取決于情商和逆境商。
要想在職場中根深葉茂,就要把個人潛力轉化為能力,實力轉化為地位,切忌頻繁跳槽,況且企業一般都看重員工的忠誠度。剛入行的人,一般剛結束“試用期”就又跑到另一個單位“試用”,總是輪不到重用和提拔。即使想跳槽沒有跳,矛盾心理導致心神不定,上司的重視程度,信任程度都大打折扣,因此頻繁跳槽并非是職場生涯的最佳選擇。相反,把精力投入工作,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使企業在重用的基礎上,有培養和提拔的打算,這樣有利于個人未來職業的發展。另外,人際關系相處得好壞,并不是判斷跳槽與否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如果公司本身可以給你帶來發展空間,能夠提升你的職業含金量,那你最需要考慮的是扎住根。
對于初入職場的人,無論工作喜不喜歡,最好堅持兩到三年以上。因為在你真正領略職業生涯的意義之后,有可能改變原來的判斷。
對于有四五年工作經驗的人,跳槽時必須明確職業目標,如果沒有明確目標,沒有做出系統的職業規劃,跳槽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擺脫一個問題后又產生新的問題困惑。
對于中高級人才,在自身長期積累的能力和業績都不錯的情況下,建議不輕易跳槽。
在“要不要跳”的問題上,如何看職位晉升、薪酬提升?
據統計,約有50%的跳槽是為了追求高薪。與前幾年相比,當代人更注重個人發展機遇和所在單位的前景。跳槽者對職業的選擇更趨于理性和前瞻性。他們看重薪酬,更關注個人能力發揮和才的施展及所處環境的發展。說到底,是在職業生涯發展中如何辨證看待內職業生涯和外職業生涯的關系的相互關系的問題。
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將職業生涯的提升分為內職業生涯與外職業生涯兩類:外職業生涯指從事職業時的工作單位、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工作職務、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等因素的組合和外在認可度的提升。外職業生涯因素的取得往往與自己的付出不符。內職業生涯是指從事一項職業時所具備的知識、觀念、心理素質、能力、內心感受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內職業生涯的發展能夠帶動外職業生涯發展,在人的職業生涯成功乃至人生成功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因此,僅僅把高的薪酬福利作為跳槽目的,追求的只是外職業生涯的道路。而將薪酬福利作為跳槽目的,也取決于職業生涯處在什么階段——如果是剛入職不到五年,并未形成自己的核心職業能力,就為薪水而跳槽,就顯得過于草率了;如果經過多年的崗位磨練,技能技術都達到很高水準,而目前的薪水無法體現你的價值,那么通過跳槽以獲得所期望的薪水,應是適當的選擇。因此,以薪酬為跳槽目的是否明智,關鍵在于個人目前的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