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葵醴
什么是哲學?為什么哲學很重要?且看歷史上的一些名人,是如何定義哲學:
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指出:驚奇是哲學家的標志,是哲學的開端。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哲學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于月相的變化,關于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于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對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
德國哲學家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中國歷史學家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于疑問。
中國文學家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在理論界,一般認為哲學這個詞匯是指: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真理(真正的知識),是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既然哲學是針對整個人類社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認識,那么,具體到企業經營這個領域,企業也必然存在經營哲學。企業的經營哲學,也就是規范企業價值觀和經營方法的基本理論。
下面,我們來以華人企業家李嘉誠為例,看看他的企業價值觀和經營方法論:
李嘉誠先生一直是華人商界的一個傳奇,從最早的香港“塑料花大王”再走向“地產大王”李嘉誠,更進一步變成“跨國公司”。李嘉誠22歲創業,超過50年從來沒有一年虧損,他的經營哲學是什么呢?
1.穩健中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
李嘉誠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出現的問題。想想你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假設你駕駛著以風推動的遠洋船,在離開港口時,你要先想到萬一遇到強烈臺風,你怎么應付。雖然天氣滿好,但是你還是要估計,若有臺風來襲,在風暴還沒有離開之前,你怎么辦?就是因為100%做好這樣的預想,50年來李嘉誠的公司從沒有碰到貸款緊張。做生意一定要先想到失敗,“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么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么樣。李嘉誠認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別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補,可能帶給企業極大損害,所以當一個項目發生虧蝕問題時,即使所涉金額不大,他也會和有關部門商量解決問題,所付出的時間和以倍數計的精神都是遠遠超乎比例的。李嘉誠常常講,一個機械手表,只要其中一個齒輪有一點毛病,這個表就會停頓。一家公司也是,一個機構只要有一個弱點,就可能失敗。了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機的發生。李嘉誠說:對你公司所有的業務,你一定要了解,不能夠出錯。不然,你最好的最有潛力的公司,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沒有了。這是第一點。其次是流動資金。因為有的公司有了利潤,但是沒有流動資金的時候,就會麻煩。
2.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
李嘉誠把自己成功的方程式總結為三項原則:第一個,你做那個行業,一定要追求那個行業最好的知識、信息,最好的技術是什么,且必須處于最佳的狀態。第二,努力、毅力,做到極致。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與人才。既要追求制度化的管理,又不能形成教條主義和僵化主義,即要靈活的架構。因為他知道,企業越大,單一的指令與行為是不可行的,因為這會限制不同的管理階層,發揮他的專業和經驗。對于人才,李嘉誠認為管理者都應是伯樂,不斷在甄選、延攬比他更聰明的人才,不過有些人卻一定要避免,企業無法負擔那些濫竽充數、唯唯諾諾或者灰心喪志的員工,更無法容忍以自我表演為一切出發點的企業明星。挑選團隊,忠誠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謹記,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
3.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好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后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的進行。“不疾而速”,靠著實際搜集很多數據,提早預想到很多困難,由于已有充足的準備,故能胸有成竹,當機會來臨時自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無為而治”則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統、靈活的架構來管理。如此則企業自然取得預想的成功。
4.信任人才與制度制衡并重。
李嘉誠認為,當你看到員工對你的企業有貢獻,同時對公司忠心并盼望在公司長期服務的,而你也感到他的品格正直,那么你就要留意他,要令到他覺得前途有保障。在信任員工的同時,亦必須有一個制衡制度(以防止個人濫用職權或以權謀私)。如果單憑個人的意愿,覺得某個人不錯,就隨便任用,最后出了問題,不止害了自己、企業,還害了這個人,如果你早有一個制衡制度,就不會出這個大毛病。李嘉誠說:我自己曾經也打過工,領過薪,那我就知道員工的希望是什么。所以,我的所有行政人員,包括非行政人員,在過去10年至20年,變動很小,流失率低于1%。為什么?第一,你給他好待遇,第二,你給他好的前途,讓他有責任感,你公司的成績跟他是100%掛鉤的。另外要有制度,不能山高皇帝遠,靠制度來管理。有些人有時會做錯,他并不是有意的,凡事都是有個預算的嘛,你拿出來之后,也要大家同意,你要過不了大家的關那就不行。我老是在說一句話,親人并不一定就是親信,一個人你要跟他相處,日子久了你覺得他的思路跟你的吻合,那你就可以信任他,任用他。這個人可以做你的親信。如果你用人唯親的話,那么企業就一定會受到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