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孩子要有愛心。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愛的結晶”,因此,一定要用愛心去對待孩子,用愛心去關心孩子、用愛心去輔導孩子、用愛心去尊重孩子、用愛心去要求孩子。
2. 對孩子要有耐心。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有差別的,是一個漸進而緩慢的過程。不要心急的指責孩子,而要耐心地一點一點地教孩子,每次只教一件事,每次只教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動作,然后耐心地等待孩子完成它,孩子會比成人做得更完美。
3.給孩子創造豐富的生活環境。
給孩子提供豐富、多元的環境;有益的書籍、動手動腦的玩具、棋類、折紙、可以做實驗的用具、豐富的食物、蔬菜、水果;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去公園郊游、去別的城市旅游;鼓勵孩子提出各種問題;讓孩子感受世界的豐富、人生的豐富。
4.相信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尊重孩子的個性,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是有差別的、是有不同的愛好和不同的發展方向的。不去把孩子生硬地跟別的孩子比較,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速度是不同的,不嫌棄孩子,孩子每取得一點進步,就真誠的祝賀他!
5.勇于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絕不把責任推卸給給別人。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古人的話是有道理的。身為父母、身為老師,有教育好每個孩子的責任,萬萬不可推卸責任,必須拿出自己的時間,花在孩子教育上,和顏悅色地跟孩子溝通,安靜地聽孩子說話,用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跟孩子一道學習。同時,要安排孩子承擔一些家務,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衣服,參與打掃室內衛生,與大人一道制定家庭旅游計劃,積極參與班級和學校倡導的活動,培養孩子責任意識、團隊意識。
6.觀察孩子的成長。
家長要養成靜心觀察孩子的習慣;當孩子做事時、學習時、玩耍時,家長和老師不要輕易開口說話,要靜靜地在一旁觀察孩子,觀察孩子是如何學習和做事的,觀察明白了、理解孩子的做法了,再開口說話、再指點孩子,輔導的效果會很好。
7.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孩子做好示范。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驚人的,大人的一言一行他都在模仿,并且變成自己的言行;因此家長和老師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說正當的話、做正當的事。譬如,你要求孩子愛好讀書,家長也要培養起自己讀書的習慣,或者表現出對讀書的重視、對學問的尊重,決不可貶低學問的重要性、決不可輕視老師。
8.啟發孩子的志向。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為一棵樹,孩子的志向就是這棵樹的種子。什么樣的種子,就會成長為什么樣的樹;因此,父母和老師必須主動同孩子談論“他(她)的志向”,談論他(她)未來可以做什么、現在擅長做什么、長大可能做什么、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9.讓孩子不斷提高修養。
讓孩子學習禮貌用語、練習當眾演講、讀誦圣賢書、學習樂器、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整潔、敬重師長、講究社會公德、寫日記、重視學業、善待小朋友。
10.幫助孩子樹立正確信念。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信念;譬如,勤儉,孝敬,謙虛,珍惜時間,兼聽則明,愛學習愛思考,做好事就會有好的結果,愛家愛國愛世界,有志者事竟成,貴在堅持,不達目的不罷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創新謀發展,合作成大業,共同富裕,和諧社會。
11.教會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鬧情緒、貪玩的時候,應該立刻提醒他反思自己的行為。讓他感受和認識自己當下的狀態(自己怎么了?什么原因引起?應該怎么樣?),由此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12.用心理解孩子。
通過與孩子對話、交談,理解孩子的煩惱、疲勞、困惑、焦躁。在此基礎上,也讓孩子理解父母的心意、老師的心意。讓孩子理解生活環境、社會現象,讓孩子理解宇宙和自然的各種現象,擴大孩子的眼界和胸懷。
13.讓孩子慎重運用語言。
言語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對孩子要使用積極的言語、肯定的言語、欣賞的言語。避免當著孩子說臟話、消極話、騙人話。要隨時糾正孩子所說的臟話!端正言語,就端正了孩子的心。
14、讓孩子樹立明確的目標
有明確的目標,才會有明確的行動。
樹立了明確的目標,才知道差距、才會針對性地努力。
對學生來說,每個科目的“目標”,就是“滿分”。
如果沒有取得滿分,就要針對“失掉的分數”,進行細致的總結:分數丟在哪里?為什會丟分?丟分的每個具體原因是什么?怎么解決?以后怎么辦才能避免丟分?
對“丟掉的每一分”都要進行分析。
一直為取得滿分,而努力。
15、傾聽孩子的心聲和煩惱
孩子的心靈和意志,是處于成長的過程中。
父母要讓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讓孩子的意志不斷堅強起來,讓孩子的情感逐漸成熟起來。
要做到這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父母平靜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孩子的煩惱,傾聽孩子所講的每一句話。
什么是傾聽?就是用心聽,讓孩子把話說完,不去指責孩子,不去抱怨孩子,在傾聽孩子的過程中,理解孩子。
你的傾聽,是讓孩子放下包袱、奮勇前進的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