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賢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語出《孟子·離婁上》)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決定戰爭的成敗。毛澤東帶領的人民軍隊之所以能夠憑“小米加步槍”打敗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和蔣介石數百萬大軍,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民軍隊深得民心。就“得其心”而言,孟子主張:對于自己想要的,就為人民積聚起來;對于自己厭惡的,不施加給他們。得民心就這么簡單!
對于這一點,毛澤東已經將其用活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為人民提供了非常偉大的愿景。毛澤東建立的軍隊被稱為人民軍隊,是因為它依托的是中國人民的力量,是為中國人民謀取福利而存在的。正因為如此,人民軍隊才讓人民看到了莫大的希望。例如,沒有土地,就打土豪、分田地;沒有槍炮,就讓敵人給我們造;過不上好日子,就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解放全中國……由此可見,愿景所帶來的美好希望是能夠看得到并通過奮斗實現的。
任何組織的發展都要依靠人才。沒有人才,組織是發展不起來的。俗話說“留人留心”,而留住人心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創造一個美好的愿景,讓他們看到希望,心中有“盼頭”,從而產生為組織效力的積極動力。如果人們看不到希望,就會像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所說:“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沒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愿景是任何組織永遠為之奮斗、希望達到的圖景,它是一種意愿的表達。愿景概括了組織的未來目標、使命及核心價值,是組織哲學中最核心的內容,是組織最終希望實現的圖景。它就像燈塔一樣,始終為組織指明前進的方向。
1930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澤東對“革命高潮快要到來”中的“快要”二字進行了解釋。他說:“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應該也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絕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這個解釋,我們可以看作毛澤東對愿景的理解。因此,我們可以說,愿景就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就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就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只有美好的愿景還遠遠不夠,必須要付出行動,拿出實實在在的東西。毛澤東非常善于創造愿景,并以實際行動推動愿景的實現。
在城市奪取戰失敗以后,毛澤東根據當時的革命形式,提出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新思路。毛澤東認為一則敵人在農村的力量相對薄弱,二則無產階級將是革命最重要的力量,如果能夠加以有效整合,一定能夠實現革命的最終勝利。為此,毛澤東開始付諸實踐,建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由于對受壓迫的農民、工人階級弟兄而言,有自由、有糧吃、有衣穿就是最基本的要求。毛澤東通過打土豪、分田地,使大部分土地回歸到佃農、貧農手中,并采取廢除苛捐雜稅、減租減息、救濟失業、調節糧食、賑濟災荒等策略,讓無產階級真正得到了益處,這為中國工農紅軍隊伍的擴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愿景所展示的往往是長遠目標,而長遠目標又可以分解成很多小目標。一般來說,每實現一個小目標,人們都會產生成就感,會形成動力,從而帶領人們向愿景所展示的大目標前進。當人人心向組織,組織設定的宏偉愿景就會得到最廣泛的支持。對于“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宏偉理想,很多共產黨員懷有堅定的信念,很多工農兄弟也堅信這一天會到來。如果沒有這樣的堅定信念支撐,在當時環境十分惡劣、條件特別艱苦、生活異常困難的時期取得革命的勝利是不可想象的。
現代組織要想長久發展,必須要有共同愿景的支撐。共同愿景既可以指出組織的生存領域,又可以指出組織未來一段時間應該成為什么樣的組織。經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卓越的組織都有宏大的愿景:
蘋果——讓每人擁有一臺計算機;
騰訊——成為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
索尼——成為最知名的企業,改變日本產品在世界上的劣質形象;
畢博——為顧客創造真實持久的價值,為員工創造發展的機會、為我們的投資者創造長期的價值,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最受尊敬的商業咨詢和系統集成公司;
AT&T——建立全球電話服務網;
華為——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
迪斯尼——成為全球的超級娛樂公司;
戴爾——在市場份額、股東回報和客戶滿意度三個方面成為世界領先的基于開放標準的計算機公司;
聯想——未來的聯想應該是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
影響力——以影響力人的影響力,去影響更多有影響力的人;成為世界教育培訓第一品牌;助推中國重新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當后人書寫影響力歷史時,人們能用“偉大”一詞來評價我們。
愿景是否宏偉,在很多時候可以決定組織的格局是否足夠大、組織的發展速度是否足夠快,這是因為愿景有利于加強組織力。因此,管理者在確定組織愿景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組織愿景要凸顯組織共同目標的實現。“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共同愿景。為了實現這一愿景,毛澤東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軍隊就必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制,消滅階級差別。正是因為這美好的前景,人們看到了未來的光明;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自愿跟隨紅色組織,加入人民軍隊。人民軍隊每到一處,都會受到工農無產階級最熱烈的擁戴,他們為人民軍隊提供了大量的給養和人國力支援,成為紅色組織最堅實的后盾。
(2)組織愿景要能夠凝聚大量優秀人才,有利于提高組織的戰斗力。毛澤東倡“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因此在人民軍隊中既有各行各業的工人、農民,也有一些小資產階級和國際友人等。例如,朱德、彭德懷、賀龍等都出身貧寒,但他們作戰勇敢、舍生忘死,都是中國抗戰史上的偉大將領。一個組織的愿景越大,就越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匯集越多的思想,整合越大的力量,就越能大大提升組織的戰斗力。
(3)組織愿景要和個人利益密切相關,但要淡化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形成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古人有“富貴險中求”的說法,也就是說求“富貴”是要冒險的。革命就意味著流血犧牲,因此要實現“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宏偉愿景,想讓人民群眾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就必定要有人作出巨大的犧牲。例如,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在長沙被殺害,年僅29歲;長子毛岸英,1950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光榮犧牲;另外,弟弟毛澤民、毛澤覃、堂妹毛澤建等都為革命事業而犧牲。在紅色組織中,有些人是為了個人理想而加入,有些人則是因為自己的親人死于軍閥、國民黨、日寇之手,但無論如何,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奉獻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保證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4)組織愿景應該是組織成員發自內心的共同愿景,并且是遠大的、可以逐步實現的共同愿景。只有這樣,才能夠喚起人們心底的渴望,激發其工作熱情和無限潛能。這對組織的發展,尤其是對組織的創新變革、飛速發展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