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盧緒文老師參加華商500強論壇,與眾多企業家、管理專家同臺辯論企業管理需要狼道還是人道。辯論賽由資深媒體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博士后研究員、1999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郭宇寬主持,其他辯手包括:北京中電加美環境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媛,青州飛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2009年首屆“約翰·施特勞斯音樂大賽”金獎獲得者孫世華,貴州遵義靜山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原遵義市匯川區教育局局長饒正慧,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金王集團公司董事長溫永林、深圳中星長青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簡化管理導師曹開文,山西洋洋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殿榮,福建泉州市中太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太育。
根據組委會安排,盧緒文老師分到了“狼道”一方。其實,近年來關于“狼道”的反思已經頗多,選擇“狼道”是不容易辯論的。但是,我們都明白其實辯論的目的是給大家一些啟發,碰撞大家的智慧,所以辯手也都十分投入。如同電視上的辯論賽一樣,現場智慧的碰撞也十分熱烈;與電視上常見的辯論賽不一樣,由于辯手都是富有經驗的企業家與專家,辯論賽的實戰性更強。主持人的發揮十分精彩,現場觀眾紛紛表示從這場智慧盛宴中收獲頗多,不少企業家也積極參與到辯論中來。
最后,主持人做了總結,認為今天的辯論氛圍很好。指出企業管理其實既需要狼道,也需要人道。不管是狼道還是人道,都是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主持人還特別對盧老師的專業水平表達了肯定。
下面摘錄盧緒文老師發言的部分要點:
“狼道”不是“狼性”,不是要我們都成為狼,而是要我們借鑒“狼”的某些特點,例如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團隊合作(好虎不敵一群狼)等等。
打一個比方,武術上有猴拳、蛇拳、螳螂拳,并非要我們成為猴子、蛇、螳螂,而是學習借鑒其動作;同樣,我們學習狼道,也并非要成為狼,而是要學習狼的某些精神。
我方的觀點是“企業管理需要狼道”,注意“環境”是“企業管理”,是“需要”狼道,而不是說“狼道”就是管理的全部。借鑒“狼道”是有學習力的表現,古代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有人更進一步說“人人是我師”,更博大的胸懷是“萬事萬物皆我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學習“狼道”,就是道法自然。
民營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就是生活在原始天地的狼。國有企業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而大多數民營企業則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這就特別需要借鑒狼的生存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狼道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看場合。比如在當前經濟危機下,企業就特別需要狼道;比如相對于其他崗位,營銷崗位就更需要狼道。
西游記里,有的動物成仙,有的動物成妖,關鍵在于自己的修行。所以“狼道”本身是一種很好的理論提煉,不要好經念歪了。
“狼道”是一種適者生存的文化(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短),是一種強者進取的文化,是一種注重結果的文化。
在人口紅利即將結束的今天,我們必須大力提升員工的職業化,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而這就需要借鑒“狼道”中的競爭意識與團隊精神。這是對企業與員工負責任的表現。嚴師出高徒,逼著員工成長,也是一種苦心。
我們曾經把發達國家跨國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行為形象地稱作“狼來了”,我們要“與狼共舞”。而我們很多企業都想著做大做強,成為世界500強,其實就是成為“狼”。
不少中國企業家也似乎對狼情有獨鐘。對“狼道”最推崇的,莫過于華為的任正非。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對狼也非常推崇,聯想總裁楊元慶則一直強調要“如狼似虎”。試問,中國內地民營企業中有幾家敢說比這些企業優秀?
矯枉必須過正。中國傳統文化不乏人道,缺少制度管理、不折不扣的執行。
企業家就是比一般人多用了“狼道”。
如果對方辯友講究“人道”,是否覺得我們這樣激烈的爭論很不人道,是否可以謙讓一些,放棄你方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