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均衡管理創始人、新睿經濟學家、中國均衡管理協會執行會長、世界華人華僑精英聯合會執行會長、資深企業管理、策劃及國際商務專家蔣泓峰先生,應忻州師范學院盛情邀請,為學院大學生、老師、輔導員作了關于“立體人生,均衡管理”的精彩講座。學院經管系韓子貴主任主持了講座,并同蔣泓峰先生進行了親切交談,高度肯定了蔣先生的均衡管理理論。
會場座無虛席,情緒高漲,氣氛熱烈,蔣先生的演講質樸、通俗、實用,無論對剛入校的大學生還是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人都有很好的學業、事業與價值觀啟迪。在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中,蔣先生對大學生的居家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均衡、學習與實踐的均衡、人生觀與事業發展的均衡、價值觀與事業觀的均衡等方面作了闡述,并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與同學進行了交流。
蔣先生說,大學是獨立的起點,是夢想的起點,是我們人生中唯一一段最美好的學習時光。大學就是一座寶貴的知識庫,設置科目豐富多彩,包羅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文藝學,等等。這樣的設置就好比我們的飲食,搭配得當,營養均衡,這本身就是一種均衡哲學。可以說,大學校園就是“均衡思想的殿堂”,他非常高興在這樣一個“均衡的殿堂”和各位同學共同交流有關均衡管理思想及其在人生、社會、企業管理與發展中的運用,希望能對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未來事業發展起到曲徑通幽、拋磚引玉作用。
蔣先生說,均衡管理理論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研究社會和諧或和諧社會條件機制的綜合性具體學科,是研究如何減少不和諧因素,或把不和諧因素限制在最小范圍和限度之內的學問。理解、掌握和運用均衡管理理論去管理國家、企業或社會事務,對促進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大學生來說,了解并掌握均衡管理理論,對自己的學業、職業規劃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蔣先生說,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理解父母的關心和愛子之心,讀懂“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學會感恩。在學習之余,多和父母、兄妹、親友溝通。同時,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但在戀愛當中關鍵是要掌握一個“度”,正確對待自己“戀愛觀”,這個“度”掌握好了,不僅不影響學習,還會促進雙方友誼和事業的發展,但要要考慮專業、區域、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綜合因素。
蔣先生說,大學生除了要掌握基礎學科和專業學科外,要掌握社會常識,所謂常識社會常識首先就是人際交往,所謂交際一是合作,二是溝通。培養交際能力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動中,要主動與他人交往,不要消極回避,要敢于接觸,尤其是要敢于面對與自己有不同意見的人,而且還要不怕出身、相貌、經歷。不要因來自己來自邊遠的地區、相貌不好或經歷不如別人而封閉自己,其次要從小做起,注意社交禮儀,積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膽走出校門,消除恐懼,加強交往方面的知識積累,在實際的交往生活中去體會,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方法和技巧。
蔣先生倡導同學們抓住假期的有利時機,實行自我鍛煉,培養與社會的早期交流。哪怕自己找到的是專業不對口的實習工作,比如端盤子洗碗、打掃衛生等,也要堅持如一的干下去,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好、更多地社會實踐知識,更好地促進自己畢業后順利的投身社會。在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的當今,應正確對待自己的選擇,端正自己的就業觀念,擺正自己的就業位置,找好心理定位,正確估量自己的才能,切忌好高騖遠,對自己估價過高,盲目增加自己的期望值,做無定性,東奔西跑,最終以委曲求全而告終。20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631萬,就業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因此,真誠地希望那些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同學要現實一點。剛走出校門,就想找到即工作穩定,工資待遇又好的工作,其難度是相當大的,一定要學會順其自然,順時代而發展。
最后,蔣先生總結說,思考人生均衡的角度還有很多,還包括社會責任與奉獻、工作與事業、親人和朋友、健康與健美均衡等。但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人生的基調都是一種均衡。均衡是一種默契,均衡是一種節奏,均衡是一種邏輯,均衡是一種境界,均衡是一種力量,均衡是一種藝術:歸根到底,均衡是一種人生法則,追求均衡就是追求幸福。
最后,蔣泓峰先生回答了學生們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