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下午國家統計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2017年全年GDP增速為6.9%。正在參加“財經中國年會”的營銷界軟營銷專家袁清博士,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增速是七年來的首次提速,而且是增長方式和增長邏輯變化,國家提出保持中高速增長目標,實現增速。全國GDP總量也邁上了新臺階,突破了80萬億。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27122億元。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袁清博士對經濟的解讀仍然帶有他的國學語境。雖然對于6.9%或無更多的“驚喜”,袁清說,一是李總理出訪已有些透露;二是財經中國年會上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講話也有表述。但袁清仍認為2017年GDP增長6.9%實屬來之不易,這一成績的背后可以用“高顏值”來解讀。
“高顏值”體現在供給側改革的成效上
2015年11月10日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側體現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供給側改革”,這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增長質量、集約化水平研判后,著力在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出的重大經濟決策。
袁清說,在而后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強調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在“供給側改革”這樣一個目標下,袁清分析道,近兩年來國家經濟在優化產權結構,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所以說,6.9%的增速是“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經濟活力、動力和潛力不斷釋放,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成果的初步顯現。
“高顏值”體現在新動能的“在位”
2017年GDP增長從產業層面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
“培育新動能”是中國經濟擺脫粗放增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改善增長結構的重要舉措。袁清說從2017年GDP占比中,我們方能看見“新動能”的培育初見成效。新技術對舊動能相關領域的改造、融合與提升日益加快,創新驅動在微觀領域得到更多的驗證,以網絡消費、互聯網+、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較快。袁清特別強調,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的“四新”(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而今或增加到“七新”,其中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迅猛。
“新動能”還體現在第一,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7.0%和8.6%,分別加快2.8和4.2個百分點;第二,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717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個百分點。第三,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2.1%,占出口總額的58.4%,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高顏值”體現在進出口增長上
出口驅動GDP增長超預期。從需求端來看,2017年消費對GDP的拉動為4.1個百分點;固定資本形成的拉動為2.2個百分點,較2016年回落0.6個百分點。但凈出口的拉動為0.6個百分點,較2016年提高1個百分點。尤其是四季度,凈出口對GDP的拉動大幅度提升。因此,出口是2017年GDP超預期回升的主要動力。
中國全年進出口總額超過2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中國外貿競爭力的提升有很大關聯。袁清說,當然必須看到2017年外貿回暖是一個全球性現象,除了中國實現兩位數增長,美國、歐洲和日本也都不錯。 此外,考慮到2015年和2016年的外貿下行基數,2017年實際上有恢復性增長成分,如果把連續三年平均起來,增長速度也不算很高(作者袁清,營銷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球財經》專欄作者,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事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互聯網+與資本運營課題專家組成員,和訊網財經評論作者,全國總工會中工網特約評論員,時代新光管理咨詢創始人 ,“軟營銷”的創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