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溫州企業的寒冬在入秋時開始涼。涼得甚至有些刺骨。27日下午,溫州一家鞋廠的老板從22樓跳下……在近期連續發生高利貸崩盤事件的溫州,溫州老板跑路、企業倒閉事件頻頻出現。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4月份以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20多家企業的老板在借貸壓力下選擇“跑路”,未加一些小公司的老總跑路的數據統計。溫州民間借貸行業“深不可測”的資金黑洞赫然在目。
2011年溫州的第一場雪,比往年來得早了一些。接連曝出的高利貸崩盤事件,讓溫州收回賬款的“年關”明顯提前了。風聲鶴唳之下,企業主們幾乎都不敢關手機。一旦業務單位聯系不上,可能就會流出“跑路”的傳言。最終,債主上門,逼死企業。但是,即便不關手機,很多企業還是難免債主臨門的困境,企業主跳樓自殺則是其中最為極端無奈的選擇。
表面看來,“溫州的冬天”更多只是高利貸引發的慘案。目前溫州民間借貸利率已經超過歷史最高值,年利率高達180%。這當然是年毛利潤率在3%-5%之間的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承受的。這個意義上講,高利貸的崩盤幾乎是一個必然。可是,如果不到萬不得已,誰又會去借高利貸呢?——借高利貸或許是找死,不借高利貸則只能是等死。借了高利貸畢竟還有茍延殘喘的機會,雖然一旦最后時刻來臨,必然也會死得更慘。
事實上,“溫州的冬天”也是國內中小型民企所普遍存在的難題,筆者從企業管理戰略的角度分析研究,由于很多的企業主在企業未完全健康的成長下,盲目的多元化發展;而且動用的是民間高利貸,由于制造業本身的利潤不高的前提下,而給企業造成的青黃不接的危機。當然也離不開此時的國家政府調控,與銀要壓縮,人民幣升級等原因所致;雖然工信部發言人對“企業倒閉潮”予以否認,但在浙江、廣東等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很多中小企業接連倒閉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上游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攀升,用工、融資等成本不斷增加,生產訂單減少,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壓力之下,中小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中小企業日子非常難過。如果說高利貸是壓死很多溫州民企的“最后一根稻草”,溫州民企真正的困境則只能用內憂外患來形容,里外攻擊而讓企業難渡嚴冬。
就外患而言分析如下,由于繼美國推出兩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之后,歐洲為解決歐債問題也準備推出2億歐元的量化寬松,而這些最后都被轉嫁給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來埋單。表現的手段,則是持續加重的貿易戰和匯率戰,貿易壁壘越建越高,人民幣被要求接連升值,民營企業的利潤空間被持續壓榨。國外經濟的持續疲軟,本來就讓民營企業的出口大受影響;加上貿易戰帶來的貿易保護和匯率戰帶來的人民幣升值,民營企業被一步步推向倒閉的邊緣。這是外患,也是導致企業難以支撐的原因之一。
內憂呢,則是在從緊貨幣政策下,只有大型國企不差錢,民營企業融資的大門卻被銀行關閉。為此,民間借貸才有了盛行的土壤。可是,對于那些做實業的民營企業家來說,高利貸又無異于飲鴆止渴。當國企有困難的時候,政府的手總能及時伸到;等中小企業大面積有困難時,卻連“扎堆倒閉”都成了禁忌詞匯。非但看不到政府部門出手救助企業,據悉還有很多“官銀”(官員的資金)參與放高利貸牟利。某種意義上,民營經濟發達地區高利貸的異常火爆,難道不正是企業融資困難、政府關注闕如的表現嗎?
“溫州老板跳樓了”,網上倒是有些人為此興奮地奔走相告,有的喊“活該,去死吧”,有經濟學家地說“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優勝劣汰”;這些“不明真相”的人們,根本不知道民營經濟如果真的垮了,其實誰也無法置身事外,“溫州的冬天”絕不會是我們的春天。更何況,這些或者跳樓或者跑路的可大多都是真正做實業的啊。當實業民企一個個垮掉,唯獨泡沫產業瘋狂炒作依舊,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將從何說起?我們可以加以深度的分析呀!
就目前而言,由于溫州企業面臨信用度的問題,已經有部分企業處于半停產或已停產狀態,雖然政府已經采用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但由于從銀行調出的錢畢竟有限,而且有很多的小型企業都不可能得到扶持,之所以接下來在年底時,將會還有小部分的企業面臨急需解決資金瓶頸問題,如果解決不了的話,關門或停產的企業也將會倍增,到時給溫州中小企業帶來的還是嚴峻的挑戰……
溫州的企業老總們,與在溫企工作的新溫州伙伴們,你們是否考慮過,目前如果你所在的企業還未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么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與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也許就快來臨了。之所以我們要居安思危,一定要有危機意識,不是危言聳聽,但這個危機的背后一定有商機,這則要看我們如何去把握機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