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3
1月
2010
如何避免讓績效考核流于形式?
如何避免讓績效考核流于形式?
四季明略管理咨詢 蔡強
根據我們多年對企業的咨詢實踐經驗,從我接觸的企業來看,大部分企業的績效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如何建立有效的績效管理系統”是困擾中國企業的一個關鍵管理難題。其原因包括:管理者應付了事;績效目標難以衡量;管理者缺乏相關的訓練;拉不下面子;打分標準不一:只問結果,不管過程等等。還有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原因——企業對績效考核和績效管理本身的認識就存在偏差。
績效管理和績效考核的區別:
企業往往只看到了績效考核或評估,而忽視了對績效管理全過程的把握。于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匆匆過客”般的績效考核:人力資源部照例將一些固定的表格發給各個部門經理,各個部門經理則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填完這些表格,交回人力資源部。于是經理們忙得不亦樂乎地在這些表格中圈圈勾勾,再加上一些輕描淡寫的評語,然后就表中的內容同每位下屬談話十幾分鐘,最后在每張考核表上簽上名。這次考核工作就算萬事大吉了。每個人又回到了現實工作當中,至于那些表格去哪里發揮作用了,也就不了了之,也沒有人再關心它們。 績效管理是一套流程化的戰略實施體系,和傳統績效考核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從企業戰略出發,目的是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打破以人為中心的權利思想建立了以事為中心的流程思想,實現了從功能管理到流程管理的突破性思維 所以,績效考核只是完整績效管理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績效管理不只是針對結構做考核或評估,重點還要解決如何能夠達到目標?為何有些工作沒做好?哪些工作做得好?應該如何改善才能做得更好?強調主管如何幫助下屬找出問題,并改進缺點。
將績效管理等同于績效考核,必然造成“瞎子摸象”——只看到了需要評估部門和員工表現的一面,而忽視了其他更為重要的目的。事實上,單純地為了評估員工表現做績效考核,主管和下屬就像“審判”和“被審判”,雙方地位的不平等,造成雙方的對立。久而久之,當然大家都不愿做績效考核,即使做,也是應付著做,這樣績效考核流于形式就不難理解了。績效管理系統的六步法: 企業不僅要完整地看待績效管理的全過程,即從績效考核轉變為績效管理,而且要樹立 “績效管理是戰略實施的基本工具”的理念,并圍繞此理念展開績效管理的各項活動。我們將績效管理這一基本的管理過程歸納為六個步驟:一、制定戰略績效目標 制定戰略績效目標是企業戰略目標在績效管理流程進行的分解,是用具體的、可以量化的內容來表達戰略內容,說明公司必須采取哪些措施來執行戰略。這是績效管理的起點和依據。二、識別關鍵成功因素(CSF) 對企業來講,影響企業出現問題的因素很多,所以解決問題時應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關鍵成功因素上。如此做的目的是直接指向問題的核心,以避免在進行大量問題信息分析時走入死胡同。三、制定關鍵業績指標(KPI)
從公司戰略績效目標和關鍵成功因素出發,制定KPI指標。首先,要明確公司的戰略目標,公司所有的績效結果標準都必須與公司的目標相一致。其次,要達成公司的戰略,需要明確具備的關鍵成功因素。最后,根據關鍵成功因素,來具體導出需要制定的關鍵業績指標(KPI),從而衡量這些關鍵成功因素的具體達成情況。
四、業績質詢
業績質詢的原則:周期性:建立月度、季度、年終業績跟蹤體系;公正性:以數據和事實為基礎,對事不對人;實效性:不僅是匯報工作,并要發現問題并究原因而解決掉;事前控制: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事后改進:發現問題是為了提高工作績效。
五、績效評估 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績效考核或評價環節。建立嚴格科學的業績評估方法和激勵機制,將業績與薪酬掛鉤,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將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直接聯系起來,在全公司創造以業績為導向的企業文化。
在績效管理過程中,評價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績效評估是過程中依據設定的評估方法和標準進行的正式評價。鑒于績效結果一般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出來,以及績效評估等級的敏感性,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半年或一年評估一次。六、制定具體行動改進計劃 根據反饋面談達成的改進方向,制定績效改進目標、個人發展目標和相應的行動計劃,并落實在下一階段的績效目標中,從而進入下一輪的績效管理循環。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連績效考核這一環節都做不好,要做好完整的績效管理的過程豈不更難?其實,管理問題一般是系統問題,依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不能奏效,需要采取系統的解決問題。績效管理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如果只是把精力花在績效考核上,確實難以見到成效。唯有將各個環節運作良好,才能使績效管理行之有效。
作者:蔡強,原美國科特勒咨詢集團中國副總裁,現四季明略管理咨詢公司首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