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企業界彌漫著一種培訓無效的氛圍。說培訓沒有效也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有根據的,如有很多企業買培訓公司的學習卡,定期去參加培訓公司舉辦的公開課,但聽完課卻沒有起到什么效果,慢慢的給企業一種感覺就是培訓沒有什么效果。既然培訓沒有起到效果我們要找到原因,而不能一棒把培訓給打死。
我認為培訓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來自老師,老師不能根據學員的具體情況來調整培訓的內容,而是一個課程在哪里講都是一樣的,這樣就沒有了針對性。真正的講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調動學員的興趣,要讓學員喜歡聽,聽的明白,能用的上。在課后也要給學員一些資料讓學員鞏固。第二個方面來自企業,不管是什么培訓它都不是個體事件,而是一個連續事件。培訓是一個系統,如果企業沒有建立合理的系統,培訓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所以要讓培訓真正的有效,建立科學的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建立體系企業就要投入,那投入到培訓上到底值不值呢?我們先看一個數據。2007中國企業500強的收入利潤率低于世界企業500強,前者為4.72%,后者為7.32%;特別是在為股東創造價值方面,2007中國企業500強的凈資產收益率為10.1%,遠低于世界企業500強16.1%的水平;那培訓的受益率是多少呢?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是1500%,中國500強企業中是700%。摩托羅拉每年教育經費投入在1.2億美元以上,這不亞于任何一個中國名牌大學全年的教育經費的投入。十年前,摩托羅拉全年的教育經費投入實際的比例高達薪水的4%。摩托羅拉敢這么大手筆的投入在培訓上,是因為摩托羅拉算過一筆帳:在三年內每投入1美元的培訓經費會產生30美元的產值。除了這個經濟帳以外,這些培訓經費給企業帶來的凝聚力和創新力的產值是無法估量的。所以單從數據上看培訓的受益率遠遠高于凈資產的受益率,在投資方面是劃算的。
滑鐵盧戰役失敗之后,拿破侖和惠靈頓公爵作為交戰雙方都得出了一個結論:戰爭不是敗于戰場而是敗于操場。我國古代的兵法中也有這樣的理論:兵勝于朝廷。那企業要贏得競爭靠什么?靠資金?靠人才?都不是。企業要贏得競爭也要靠操場,靠一套訓練模式,一種能把普通人變成不普通,把不普通變成優秀,把優秀變成卓越的人才復制模式,而培訓就是這個模式的主要組成部分。培訓就像企業的造血功能,世界上一流的公司,都有一流的造血功能。當一家企業還是靠外部挖人來生存的時候,這家企業就沒有造血的功能,也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世界上優秀的公司,對造血都非常的重視,甚至不惜花重金。通過他們的積累使他們具備了很強的造血功能,例如,IBM:不管你是紅色的,還是黃色的,到了IBM,都要把你改造成藍色的。可口可樂:可口可樂是一家培養人才的公司,生產碳酸飲料不過是我們的副業 。GE也是這樣,它的克勞頓學院,每年要培養5000個世界各地的領導人,不斷地給一線輸送合格的領導人,合格的經理人。
市場競爭是的背后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核心競爭力的競爭的背后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背后是復制人才的競爭,只有能不斷的復制出人才企業才能真正的利于不敗之地。
備注:此文章為韓增海老師原創,如轉載請注明出處。韓增海老師:中國團隊管理培訓導師、著名實戰管理專家、中國最具實戰價值的培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