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在北大匯豐商學院經濟論壇暨EDP年會上,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就美國創新經驗發表演講。他指出,企業要打破成本詛咒必須尋求創新,而創新路徑無外乎兩條:從原理往下走或從市場往上走。此外,他表示,中國要避免陷入“銹帶”困境,必須從原理、技術、產品三個階段系統提升創新能力。
周其仁引用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的觀點,表示創新是突破“周而復始經濟”的關鍵。此前,他連續幾個月考察美國科技公司和高校。
周其仁以如今在美國多處存在的銹跡斑斑的工業化遺跡為例,指出經濟建設、工業革命等所有成就受“U型”成本曲線的影響,反過來都可能成為挑戰。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雖然目前還看不到“銹帶”,但中國的工業化走得這么快、這么急,一旦發生問題,可能也會來得非常快和急。
要打破成本的詛咒,必須不斷推陳出新。但他表示,創新這項活動并不完全是高上大、喊口號和開大會。“商業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創新很可能在市場經濟活動的細節當中發生。”他以物聯網的誕生舉例,最初只是寶潔一位叫凱文·艾什頓的研究管理員為了監測不同口紅的銷售情況,而在口紅貨架上安裝了無線射頻技術。這個經驗被抽象以后才發展成后來的物聯網。
創新不能只靠閃光點
周其仁結合自己整個秋季在美國、德國和以色列考察創新項目的觀察,指出創新的路徑并非只有一種,而是兩條路在走:“一條是從原理往下走,一條是從市場往上走,現在來看兩邊都很重要。”
此外,他表示考察中受到的最大沖擊,是美國的創新并不像報道中那樣,僅僅集中于某一環節或者某一點,還有包含大量輔助在內的系統創新能力。
“從原理到技術再到產品,這個完整的創新鏈條中間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美國不僅在開發原理上有眾多國家大學、國家研究院、國家實驗室,它還有大量可以解決具體的非常細致問題的各方面的創新人才,另外它有強大的市場轉化能力。
反觀中國的創新能力,周其仁指出深圳的天才企業家和知名企業家不少,但是一個國家力量的振興需要靠平均力量,不是僅靠幾個閃光點。“中國的創新閃光點沒問題,問題是系統創新能力。而這里頭永遠有我們所說的管理問題,永遠有把人類積累的管理經驗運用到這個新的方向上去的巨大的需求。”
周其仁表示,中國如果要避免走美國“銹帶”的老路,就一定要在系統創新能力上下功夫,這需要多種動力機制復合,要把上下打通,變成渾然一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