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下一階段增長速度,全國都非常關注。8月9日,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給出了自己的預判:今年GDP增速保持6.5%以上增長速度、十三五期間保持6.5%以上經濟增長速度完全有可能。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顯示,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1.8%。PPI環比上漲0.2%,同比下降1.7%。此外,7月份公布的上半年GDP增速為6.7%。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7月CPI暫回年內最低點,PPI持續回穩顯示出供給側良好預期。
當前全球“黑天鵝”事件頻發,由此引發的金融市場 劇烈波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外部環境。反觀國內,雖然供給側改革正在有序推進,但經濟增長依然面臨巨大壓力。
在林毅夫看來,從2010年開始的經濟下行并非中國獨有,全球各種類型國家都在經歷經濟下行壓力。他指出,外部性、周期性約束是導致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轉型中體制、機制、成長模式以及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也影響經濟增速。
他進一步指出,我國存在國有企業比重較高、市場機制尚未完全發揮作用、消費比重較低、過剩產能等問題。但與我們同樣發展程度的國家,體制機制沒有那么多問題,但2010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也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普遍比我們高。
“巴西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5年的-3.8%,俄羅斯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4.5%下降至-3.7%,印度雖然2015年增長7.5%,但這是觸底反彈和改變經濟增長統計方法的結果。對于高收入表現經濟體來說,新加坡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5.2%下降至2015年的2.5%,韓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6.5%下降至2015年的2.6%。”在另一場高層論壇上林毅夫列舉出詳細數據。
林毅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東亞一些高收入經濟體,諸如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他們的體制機制沒有多大問題,但為何經濟增長表現比我們還糟?所以綜合來看,中國經濟從2010年開始的下滑固然有自己的因素,但這些外部性、周期性因素也不能被排除和忽視。
談到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林毅夫認為,中國下一階段將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那樣,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必要適度擴大總需求,因為中國經濟會遭受外部性和周期性影響。所以只有在適度擴大總需求條件下的穩增長措施才能保證經濟穩定增長。同時,穩增長也可以為結構性改革提供條件。”
林毅夫表示,中國經濟下一階段尤其是要將穩增長、適度擴大總需求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保持經濟有一定增長,又可以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有利條件。“如果將這些有利條件利用好,我們在今年保持6.5%以上增長速度,以及在十三五期間保持6.5%以上經濟增長速度完全有可能。”林毅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