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確實認同根深蒂固的思想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但會像物種一樣緩慢地進化,沒有那么快。商業范式已經經歷過相當長的大工業思維模式穩定期,外部環境巨變引發劇烈動蕩期,無論是政治變革、新技術涌現,還是此前穩定的生態系統出現新的捕食者都在逼迫我們必須創新變革。但轉型變革并不美好,還充滿陣痛,進化生物學家稱之為"物種形成的時期"。不得不提的是,我們正處在大變革時期,商業生態系統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唯有積極進化面向未來構建新的能力才可得以生存。
許多企業都聲稱,"10年以后,我們有90%的收入將來自于今天尚不存在的產品"。企業奢望通過改進現有產品,變換現有產品,甚至可以將老產品打人新市場,改變現有產品的最終用途。但是真正的長壽的企業必須能夠在大轉折點上能夠踩準點,推出新產品才可以支撐其演化。成功的企業,即在正確的市場、銷售正確的產品或服務的企業。
企業必須不遺余力地從事創新與新產品實踐。而 企業"通常"的做法是,將生產資源配置到現有業務以及在現有基礎上多提高一點產量上。現有企業總是在修補昨天,而無法邁向未來。 當然,這是一種致命的誘惑。不創新的企業注定會老化、衰退。
我們在書中所提出的種子用戶思維并不只是創辦互聯網企業的良方,也不是要教你成為一名更好的營銷人,但有志于此的人或許會從書中獲益。請把種子用戶思維想象成創新轉型的新操作系統。這一操作系統并非過去我們所使用的創新轉型操作系統的簡單迭代,而是全新的體系。如果想活下去,我們都必須適應它、應用之。
無論你是經營一家小型公司,還是在政府機構中負責一個部門,抑或在任何規模的機構中肩負要職,關鍵是,你不能再假定成本與收益成正比。更大的可能是,真正的現實恰恰與這一假設相反。今天,對傳統競爭格局最大的威脅來自邊緣處——新科技、初創公司、離經叛道者、獨立實驗室。我們必須與新的競爭者不斷周旋,而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復雜。
案例一:區塊鏈重構傳統供應鏈
傳統供應鏈的痛點:供應鏈由眾多區域、長時間跨度的參與主體構成,不同主體間存在大量針對商流、物流、資金流的交互與協作。在傳統的供應鏈情景下,由于各類數據信息彼離散地保存在各主體的封閉系統內,信息透明度差,彼此信任程度低,從而使得整體供應鏈效率也受到挑戰。不僅出現問題時難以明責、追責,一些環節甚至淪為產生欺騙和偽造信用的溫床。
區塊鏈技術應對傳統供應鏈問題的切入點在于,通過數據的公開透明不可竄改,賦予供應鏈以信任,打通信息孤島,明確責權利,從根本上解決價值交換與轉移中存在的欺詐和尋租現象。從物流、信息流(商流)以及資金流角度來分析區塊鏈。
區塊鏈的本質是創造信任的技術,行業維護信任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約為總成本的70%左右。一直以來這個信任的成本都是由一家機構承擔,即中心化系統,區塊鏈技術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這種所謂的信任:能不能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或者算法降低目前維護信任的成本,或者將一家維護的高成本拆散到各個機構,分級信任成本。每一家成本下降,從另一個角度也就意味著利潤的提高。
科技創新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最終如何迅速擴散,如何加速創新的效率和,壓縮采納的時間,就需要用到種子用戶思維。如何能夠找到產業鏈中的種子用戶,和他們一起來打磨,創造顛覆傳統供應鏈新產品,另外,將區塊鏈的技術用在新產品、新商業模式中,在傳統的供應鏈系統中需要找到那群樂意接受并愿意積極嘗試新鮮科技的種子用戶,通過他們的口碑和社會影響加速區塊鏈在供應鏈行業中的應用,最終引發整個產業的變革。
創新是可以學會的劇變的時代,衰退的速度將會加快。我們看到行業或產業會沉迷于過去的成就,習慣之前競爭游戲規則,這很難使它再回頭。過往的成功帶來固有的癥狀:官僚作風、繁文縛節或驕傲自滿情緒容易到處滋生,企業也許并沒有顯露出任何衰退的跡象,看上去仍然相當"健康"。
創新才是保護組織,使組織基業長青的最好方法。成功的創新者會先觀察各種機遇,然后,他們會問:“在這些機遇中,哪一個最適合我,適合這個公司,而且能夠發揮我們的長處和實力”。創新不要過于多樣化,不要一次想做太多的事情,要專注,偏離核心的創新往往會變得相當散亂。
在德魯克的筆下,無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無論是歷史悠久的大企業還是新開辦的小企業,無論是企業界還是非營利機構和政府,處處都有創新的機會。他認為創新是組織的一項基本功能, 是管理者的重要職責,它是有規律可循的實務工作。創新并不需要天才, 但需要訓練;不需要靈光乍現,但需要遵守"紀律"(創新的原則和條件)。因此,創新是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去傳授和學習的,種子用戶思維的規則就是我們如何成功地創新的工具和方法。這打破了以往創新給人的神秘感,降低風險和不確定性。
德魯克對創新的分類有:(1) 產品的創新即產品或服務的創新;(2) 管理的創新即制造產品與服務,并且將它們推出上市所需要的各種技能與活動的創新;(3) 社會的創新即市場、消費者行為和價值的創新。這三類創新都與種子用戶思維分不開,不論是在產品端如何篩選出種子用戶來試用,迭代,還是管理創新中找出種子用戶組織者來推動創新,抑或是在社會創新中篩選出種子用戶來驗證價值創新。
創新是有原則的你應將目光放在尋找機遇上,專注于問題的解決,專注機遇的探討。清晰的公司使命不僅能指導具體產品創新,還會影響面向未來機遇的決策。
(1)有目標、有系統的創新始于對機遇的分析。
(2)創新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創新要做的事情就是走出去,多看多問多聽。既觀察數字又觀察人的行為,你需要分析出要滿足需求所必需的創新,然后走進人群觀察用戶,了解他們的期望價值觀和需求。
(3)創新要簡單明了,目標明確。創新應該專注于它所滿足的特定需求,或它所產生的特定最終結果上。
(4)成功創新的目標是取得領導地位,旨在取得一個行業或市場支配地位的戰略。
《出版人》講的是美國時代周刊的創始人亨利·盧斯的一生。亨利·盧斯是傳媒行業的顛覆者。他這一生主要創辦了4份極具影響力的雜志《時代周刊》、《生活》、《財富》和《體育畫報》。盧斯的父親亨利.文特茲.盧斯,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也是一名偉大的傳教士,是第二批來到中國傳教的。第一批傳教士花了18年的時間,只發展出了一個基督教徒。盧斯出生在中國的山東,從童年開始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成為一個為改善世界做貢獻的人。
結合競爭格局,再通過深諳破壞式創新規則,亨利·盧斯迅速啟動自己的事業。創新的規則落腳點在:
(1)文體風格的創新。 當時的新聞普遍的一個特點就是枯燥,而且很長。亨利·盧斯決定要把它改成一種生動簡短的文體,稱為“時代體”。它的特點是每一段新聞的字數嚴格控制在400個字以內,而且必須要用生動幽默夸張的語言。
(2)觀念的創新。亨利·盧斯指導下的新聞總要加上編輯的個人觀點。后來《時代周刊》做大之后,雜志反應的是盧斯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盧斯直接把新聞產業變成了教育產業,不斷的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影響別人。
(3) 更新頻率的創新。當時其他雜志大多數都是月刊,而《時代周刊》變成了周刊,一周出一本。這個創新是針對當時人們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所作的調整。非常符合人們的生活節奏。
(4) 篩選機制的創新。信息變的越來越多的時候,《時代周刊》的編輯們就充當了人肉篩選器,把當時最值得看的新聞,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來,幫助用戶節省時間。
盧斯給我們的啟發:創新成功一個重要因素是他抓住了時代性的大機會。這個機會就是美國中產階級的崛起。這個群體的消費能力被釋放出來,他們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都在全面的提升,這個機會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創新只有符合勢,才有更大可能性被接受。
創新是有風險的創新者必須要擁抱風險,投資者要尋找并識別出機遇,要鼓勵創新。關注風險而非安全:隨著創新成本的下降,將會有更多人能夠承擔風險,創造新產品和新產業,創新的中心便會移向邊緣。對于那些被傳統的投資和產品開發模式隔離在外的人們來說,未來會帶來諸多新機遇。
當創新成本變得很低時,努力提高成功率要比減少損失更為重要。不要為了挽回一項投資而投入更多的資金。隨著創新成本的不斷降低,讓公司運轉起來的初期投資額通常會很少。當資金短缺、初創成本增加時,擁有資金的人會有更大的權力。但現在,擁有好產品和好團隊的連續創業者通常會獲得投資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