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的孩子有童年富裕病嗎?
原作者陳雅玲,修改者黃德華
現在的兒童,往往一個人便擁有來自父母兩個家族、好幾個大人灌注的資源。于是,一種被稱為“富裕”的病毒也就悄然而生了。美國卡內基基金會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在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有兩成的人放棄了工作,他們大多數一事無成,整天沉溺于吃喝玩樂,直到傾家蕩產;有的則一生孤獨、出現精神問題或是做出違法犯罪的事。他們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斗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從美國、日本到中國。富裕病這一名詞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源于美國,由兩個單詞“富裕”和“流感”合成,指那些由于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后遺癥。針對“童年富裕、長大負債,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16% 。”美國《商業周刊》呼吁““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
2004年,在美國父母心中具有權威地位的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出版了一本新書《關于孩子》,作者以敏銳的觀察,探討了46個將在21世紀影響美國孩子的關鍵議題。其中一個就是:“童年富裕病”。當美國嬰兒潮世代到達人生成就最高峰、準備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階段時,卻突然發現,他們的兒女或孫子們,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脅。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2003年有31%的大學生,有超過3000美元的信用卡債,比2000年增加了67%;25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長(25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5%)。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于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涂,并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過充裕了。美國青少年的消費金額,去年總計飆升到1750億美元。物質越多,快樂越少,供給過度,反而導致不易滿足。放眼望去,我們周圍有許多《關于孩子》第一章描述的癥狀:狂熱的購物和花錢、物質需求的期望膨脹、對廣告的免疫減弱、自我概念依據服裝的品牌而定義……
許多人都以為物質供給越多,人將越滿足。事實上,根據耶魯大學羅伯•連恩教授在1970年就提出的“幸福的喪失”研究中發現,當人的需求與供給剛好對等的時候,滿足感與愉悅感是最高的。而過多的供給,反而讓人比物質匱缺時更為失落。用羅伯•連恩的發現來看,現在許多物質過剩的白金小孩,反而可能是“滿足感被剝奪”的一代。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富有的小孩較易出現物質濫用、焦慮、抑郁等問題。也許,現代的父母,為了下一代的“健全”,要思考的已經不再是如何讓他們過更好一點的生活,而是怎樣讓他們的生活能夠“少一點的富裕”。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1/5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400%,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320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60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并且養育快樂子女。”那么這些新富會留多少錢給子女?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150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
連續13年蟬聯《福布斯》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則早在1999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1億美元以內。蓋茨目前的身家有500多億美元,卻只留下1/500給孩子,剩余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富人增加更是全球性的趨勢之一。美林證券在《二○○五年世界財富報告》中指出:2004年時,擁有100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全球“高凈資產個人”較前一年增加60萬人,達到830萬人。其中香港、新加坡的富人增長率都達兩位數。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社會而言,如何恰當地給孩子金錢、資源?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