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大觀樓
黃德華
于杭州和秦山
天下魁觀,高處恒安,萬眾利齊。
望荷楓九丈,萬間桂樓;浮橋六夢(1),千囀金鹛。
衣被流霞,鳳山飛羽,錦水翔虹采茶怡。
來蘇渡,金沙臺依舊,羽扇知己。
高安如此妍集。
引無數鴻儒競善輝。
仰愛民韞玉(2),音韻日湛(3);道原(4)德遠(5),有訓(6)惕微(7)。
聞善眼開,勵行束己,良佐朝堂且帝師(8)。
志高遠,樂勤播正道,桃李隨來。
(大觀樓始建于唐武德時期,原名古郡城譙樓。北靠碧落山,南臨錦江水,重檐高挑,勝概甚偉。明萬歷時期,易名為錦水奇觀樓。清嘉慶時期,再度易名為大觀樓。2002年按明代風格重建成功,臨江屹立,高閣巍峨,流光溢彩,樓下城門洞開。為高安人心中的麥加圣地。2006年吾返回翰溪故里,首次登臨大觀樓,頓然神怡。青山銜綠水,藍天飛白云,麗陽嬌外灘,蘇子香翰墨。感悟山水時空,欣然填詞以記之。)
備注:
(1)高安浮橋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楊吳乾貞二年(公元928年)取名永安橋,位于城隍廟前,13舫,比舟為梁,鐵攬繩牽,隨波升降。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增為14舫,元豐年間(1078—1086)增為15舫,又由15舫增至24舫,錦江浮橋位移大觀樓前,咸淳年間(1272年)又移置城隍廟前,又過了4年,為抗元兵,仁濟橋炸斷,浮橋復位大觀樓前。明正德九年(1514年)橋兩邊裝上欄桿,浮橋兩岸建起石碼頭,改名迎仙橋。清康熙八年(1669年)修繕后改名錦江橋。1939年為適應對日作戰將浮橋焚毀,1946年修復,1949年7月國民黨軍潰逃時將浮橋斬斷纜繩放流,1951年縣人民政府修復通行,全長161.85米,共14廂40只浮船組成。此橋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現成了高安人最喜歡去的地方,春天人們在這里觀龍舟賽,夏天人們在這里觀景納涼,秋天人們在這里賞桂看云,冬天人們在吹簫抒懷,一年四季,高安人的歡聲笑語、天倫之樂都映在錦江那流入東海的清濤里,名曰坐浮橋。坐浮橋談情愛,成了高安人心中的麥加圣地。
(2)鄧王番,字韞玉。唐僖宗時,各地兵荒馬亂,官吏無能,獨鄧王番有政聲。
(3)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
(4)劉恕,字道原。高安市灰埠鎮均山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
(5)陳邦瞻,字德遠,高安荷嶺上寨人,明朝史學家。
(6) 吳有訓,字正之。高安市荷嶺鄉石溪村人?,F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是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者,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科技精英。
(7) 幸南容,字惕微,高安華林鄉洪城村人,唐朝國子監祭酒兼太子賓客。68歲的幸氏告老還鄉,在洪城“筑書院以授業”,其創建的桂巖書院是我國最早招徒授業的私家書院
(8)指清朝三朝名宰朱軾,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高安歷史上任職宰相之位的導師,他一生居官廉潔,剛正不阿,處事公正,執法嚴明,賑濟災民,廣施惠政,被雍正皇帝賜與“朝堂良佐”御匾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