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原則,輕松打開話匣子
面對態度傲慢、個性拘謹的人,該如何讓他改變心態,打從心底接受你,打開話匣子?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賴瑞金、星巴克董事長霍華蕭茲等人的親身經驗,值得參考。
凡是聽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針對全球暖化所進行的演講,幾乎沒有人忘得了開場時那幾張美麗的照片。
第一張是1968年由美國阿波羅8號宇宙飛船上的宇航員威廉·安德斯(William Alison Anders)執行太空任務時,從月球拍攝的地球照片,水藍色的地球正從灰色的月球表面升起。這是人類第一次離開近地軌道,繞行月球執行太空任務。
接下來高爾又陸續顯示幾張從外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讓所有觀眾親眼見到地球的美,激起了在場所有觀眾的情緒與注意力。之后高爾才開始進入正題,用一連串數字證明地球暖化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換作是你,你會如何開場?
即使不是公開演說,當你與素未謀面的人第一次碰面討論事情時,一見面頭幾分鐘的時間該說些什么,才能打破僵局、拉近彼此的距離?或是改變對方冷淡的態度,愿意敞開心胸,與你交談?
1. 讓對方認識你,建立信任感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對方難搞、不好溝通,事實上這只是對方表現在外的一種姿態,并非他真實的個性。
一般人面對不認識的人時,會產生以下的疑慮:
你會浪費我的時間嗎?
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嗎(你夠專業嗎)?
我能信任你嗎?
在任何場合,初次見面的雙方都可能這樣擔心。原因是彼此不熟識,心里多少會產生防衛機制,或是過去有過不好的經驗,影響對方對你的觀感,表現出不友善的態度。
因此,打破僵局的首要之務就是建立信任感,展現你的專業,讓對方認識到你是怎樣的一個人,破除因你的職業或身份而產生的偏見。
提出了幾點實用的建議:
(1)強調學歷、職務、工作經歷,曾經有過哪些重要的成就。而且要很自然地,在互動過程中不經意地提起,而不是像在自我介紹一般。
(2)強化自己的影響力。不要只是說明你的工作內容,還要進一步告訴對方你的工作對什么樣的人產生哪些影響。這不是夸大,而是讓對方知道你的重要性。
(3)說話要流暢。對話時不應時常出現「嗯……」的停頓或舌頭打結的情形,這會讓人覺得你很不專業,沒有做好準備。
(4)說明證據來源。有時候你為了增加自己的說服力或權威性,需要引用相關資料或別人說過的話加以佐證,千萬要清楚說出資料來源,而不是含混地說「有個人說過……」、「有本書上寫著……」、或「有研究報告顯示……」。
2. 說出自己的故事,引起共鳴
除了通過理性的方法,用專業建立對方的信任,你也可以采取感性手法,打動對方的心或引起共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說你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不相干第三人的故事。
星巴克(STARBUCKS)董事長霍華·蕭茲(Howard Schultz)在他所寫的《STARBUCKS 咖啡王國傳奇》(Pour Your Heart In to It)書中,第一句話便是:「1961年某個寒冷1月天,父親在工作時摔斷腳踝,當時我才7歲大……」蕭茲全家頓時沒有了收入、沒有保險,毫無依靠。
當年蕭茲在董事會中提議,希望推動咖啡豆認股計劃,讓員工成為事業伙伴,便是用這則故事成功說服董事們,支持他的計劃。
但是,他父親受傷和員工認股計劃有什么關聯?「父親的受傷讓我親身體驗過遭到遺棄是什么感覺,」蕭茲接受《說話的技術》(10 Simple Secret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Business Communicators)作者卡邁·蓋洛(Carmine Gallo)采訪時說道。
他告訴自己,如果哪天他有能力改變世界,絕不會遺棄任何人。因此,他堅持給員工最好的福利,讓所有人能安心快樂地工作。
如果你能說出好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對方更了解你,增加對你的信任。甚至因此觸動他內心的情感,找到彼此之間的連結或共同點。
3. 提出具體問題,引導對方
有時候并非對方有意表現冷漠的態度,而是個性拘謹、話不多,這種情形同樣讓人頭痛,不知該如何繼續談下去。
主持美國有線電視網(CNN)《賴瑞 金現場》(Larry King Live)長達22年的金牌主持人賴瑞·金(Larry King),就遇過類似的狀況。
有次他訪問一位在二次大戰擊落7架德國戰機,日后成功轉業成為證券分析師的空戰英雄。簡單介紹完相關的歷史背景之后,開始了1小時的訪談。
「你為什么會志愿做飛行員?」賴瑞·金問對方。
「我不知道。」
「那么你一定很喜歡飛行了!」
「嗯。」
「你為什么喜歡飛行?」
「不知道。」
賴瑞·金接著問了幾個問題,這位老兄的答案沒有超過3個字,抬頭一看,采訪時間只過了7分鐘,離節目結束還有50多分鐘。
之后賴瑞·金突發奇想,問了一個問題:「假若現在天空飛來5架敵機,而有1架飛機停在電臺大樓后面,你會升空迎戰嗎?」
「會。」
「你會不會緊張?」
「不會。」
「那你現在為什么緊張?」
「因為不知道是誰在聽節目,所以緊張。」
于是話鋒一轉,兩個人開始討論恐懼的話題,這位空戰英雄瞬間完全變了一個人,話匣子一開,再也停不下來。
你如何提問題,決定了對方如何反應你。愈具體的問題,例如有明確的情境描述,愈容易讓對方抓到問題的重點,知道該如何回答,否則兩人之間的互動只會愈來愈冷。
4. 了解對方身家背景,別問蠢問題
但是,在問問題之前,要先搞清楚對方的背景,以免觸怒對方。
有次賴瑞·金問來賓有沒有小孩,沒想到控音室里的工作人員個個笑得東倒西歪,因為這位來賓是神父。賴瑞 金一時之間還沒會意過來,直到這位神父提醒他,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過的是獨身生活,他才發覺自己鬧了天大笑話。
或許這個例子讓人感到太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往往因為缺乏深入的了解,暴露了自己的不專業。
任何人最感興趣的就是自己的事情,而且對于了解自己的人也比較有好感。
然而,了解對方,不僅僅是外在的表象而已,例如對方的工作經歷或頭銜,網絡如此發達,要找到這些資料一點也不難,對方也不會感到驚訝。
你應該要更進一步,從搜集到的資料去揣摩對方心理:他在想什么?什么事情讓他夜不成眠?他最在乎的是什么?什么事情會讓他感到高興?
如同溝通大師戴爾 卡內基(Dale Carnegie)所說的,「如果某個人脖子上長了膿包,肯定比非洲發生40次大地震還難過。」當你說出對方心里的問題,才能贏得對方好感,讓他對你刮目相看,感覺你和其他人是不一樣的。
很少有人會故意擺臉色給別人看,只要你用對方法,面對再難搞的人,都有辦法打破僵局,讓他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