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給主管的五堂課
地獄來的老板:蘋果電腦創辦人 史帝夫·喬布斯(Steve Jobs)
老實說,史帝夫·喬布斯(Steve Jobs)或許不是經理人的最佳典范,他狂妄、自戀,是個標準的完美主義加菁英論者,還認為大部份人都是笨蛋。但這些強烈的個人特質,卻也是讓蘋果電腦如此獨一無二的企業哲學。
在《連線》雜志(WIRED)記者所出版的新書《深入喬布斯》(Inside Steve's Brain)這本新書及近幾期《財星》雜志(FORTUNE)多次的報導中,不難發現喬布斯的幾項個人特質,包含像是「專注」、「完美主義」、「菁英主義」、「專制」等等。如果從經營與管理的角度重新詮釋理解,在行銷、產品設計與用人標準上,喬布斯都有他的獨到見解。
第1堂課:學會說「不」
和其他科技品牌大廠如索尼(SONY)或三星(SAMSUNG)比起來,蘋果電腦的產品種類并不算多,這是喬布斯專注的結果。他堅持蘋果電腦只需專注在他們擅長的領域,把這些產品做到最好。從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蘋果電腦最多只有6條產品線。即使到后來,也只增加了iPhone、Apple TV和一些iPod配件商品。反觀索尼,光隨身聽就有600多種規格,索尼總裁霍沃德 史汀格(Howard Stringer)曾哀嘆地說,真希望索尼只有3項產品啊。
傳統觀念認為,企業能提供愈多產品選擇愈好。然而每個產品勢必耗損企業資源(時間、人力、金錢),蘋果電腦選擇穩扎穩打,產品數量少卻能攻下市占率(iPod約占MP3隨身聽市場的7成)。
對喬布斯來說,專注的另一層含義是說「不」。當每一家廠商都推出某一種產品,提供一樣的規格,蘋果電腦有勇氣與自信給消費者不一樣的。就像1998年推出的iMac,喬布斯打破當時電腦的標準規格,拿掉軟盤機,并首度在電腦上使用USB介面。
雖然當時市場并不看好這項決定,但喬布斯深信,iMac被定位在「網絡電腦」,使用者會選擇用網絡來傳輸、存取資料。這項改變讓iMac顯得極有未來感,而蘋果電腦也完成了創造劃時代產品的目的。
第2堂課:顧客放最后
很多企業喜歡聲稱他們是顧客導向,產品行銷人員謙虛地使用問卷或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來接觸使用者,直接問他們到底需要什么。喬布斯卻不信這套,他只專注于觀察使用者經驗,而且是他自己的使用經驗。
在科技產品上展現創意,是個人意念的表達。藝術家不可能依賴焦點團體訪談來決定創作方向,消費者也無法告訴企業如何進行科技創新。亨利 福特(Henry Ford)曾說,如果當年他問消費者想要什么,他們會說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而不是一部奔馳的汽車。
美國最大的設計研究所,伊立諾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派屈克 惠特尼(Patrick Whitney)也明白表示,焦點團體訪談不適用于科技創新,「使用者無法告訴你他們要什么,而是應該去觀察并發現他們想要的。」
第3堂課:不計成本追求完美
不計成本地追求完美,是喬布斯的信念,也是蘋果電腦杰出設計的秘密。
1999年1月,正當蘋果電腦要推出一系列彩色iMac前夕,喬布斯正在舞臺上練習他的產品發表演說。一位在場的美國《時代》雜志(TIME)記者事后轉述,喬布斯為了讓舞臺上的新產品看來更耀眼,即使只是提前1秒鐘打亮燈光,他也一試再試。
回到產品設計面,喬布斯認為設計指的是產品「功能」而不是外觀。為了貫徹他想讓科技產品簡單好用的理想,一個產品可能經歷了無數次的從頭來過,他也改良了設計流程,讓不同團隊同時參與,而不是一個接一個的線性流程。
完美產品設計的最高境界,是所謂看不見的設計。蘋果電腦在意電源開關顯示的亮度與顏色,在意電源線的設計,甚至連電腦內部線路的安排也賞心悅目。因為這些細節的視覺與觸感,讓蘋果電腦的產品獨樹一格。
為了追求完美,喬布斯不諱言經常會碰到瓶頸。而突破瓶頸的方法,就是停下來。在制作皮克斯(Pixar)動畫電影公司的第一部作品《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期間,團隊曾停工長達5個月,這段期間喬布斯仍然照付薪水讓團隊「游手好閑」。如果沒有勇氣停下來思考、重新想像,就不會有后來一炮而紅的動畫電影。
第4堂課:只用最頂尖聰明的人
喬布斯有個令人走避的惡名:地獄來的老板。他對團隊的要求很高,也無法忍受不夠聰明的員工。在他最著名的每周一馬拉松式會議里,他會和相關團隊查看整個事業體,包含上周公司賣了哪些產品、每一個還在發展中的商品、每一個遇到瓶頸的設計,一件一件仔細查看討論。
你一定會納悶,為什么還是有無數菁英愿意跟在地獄來的老板身邊做事?因為他創造了一個環境,在這里你可以完成其他地方無法完成的事。比如,蘋果電腦推出的任何一款電腦,其獨特之處在于操作系統與硬件之間的完美結合。蘋果電腦幾乎是業界唯一足以兼顧設計軟件與硬件的企業,大部份電腦使用的作業軟件與硬件廠商是沒有交集的。但也因為這項優勢,蘋果電腦可以發展出從里到外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要找到最佳員工很難,想自己培養出優秀員工也不容易,最好的辦法,就是像喬布斯一樣,打造一個競爭者無法取代的環境,和參與者一起完成夢想。
第5堂課:創新=借用與連結
談到創新,喬布斯總愛引用畫家畢卡索(Picasso)的名言:「好的藝術家懂復制,偉大的藝術家則擅偷取。」他從不認為借用別人的點子是件可恥的事。
喬布斯給的兩個創新關鍵字是「借用」與「連結」。但前提是,你得先知道別人做了什么。
喬布斯時時關注市場動態,無論是新科技或新產品問世,在觀察與了解后做改良、借用或連結,是蘋果電腦擅長的手段。MP3隨身聽iPod和智慧型手機iPhone是改良市場產品的結果,而當年iMac上的USB介面,則是前所未有的借用與連結。蘋果電腦極少自己發明全新技術,他們把技術從實驗室拿出來,以簡單好用的方式交給一般人。
連結,則需要涉獵多元文化與豐富人生經驗。喬布斯一直對設計、建筑與科技領域保有極高興趣,他的辦公室里總堆滿了被他拆解過的電子零件,他甚至會仔細查看同業大廠索尼公司宣傳手冊的字型、排版和紙的重量,他也經常帶著團隊參訪博物館以及各種特別的展覽,以攝取設計與建筑領域的養分。
再多的技巧,終究還是別忘了激發團隊的熱情,那是蘋果電腦成功的源頭。研發出第一代蘋果電腦的團隊曾經像奴隸一般工作長達3年,他們依舊熱愛那種每周工作90小時的生活。因為喬布斯讓他們相信,他們所設計的電腦將會改變整個產業、整個時代,他們是融合科技與文化的藝術家,他們將無可取代。
不論你喜歡這個人與否,賈伯斯特立獨行的管理與領導風格,確實帶給許多管理者不同的思考面向,重新思索過去習以為常的管理原則,是否依舊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