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是互聯網+時代的寵兒”我個人非常認同這個說法,認為這樣一個立論是成立的。當然我覺得寵兒可能是媒體喜歡用的詞,應該叫中堅力量,或者叫支柱,或者叫基石可能更準確。為什么這個理論是成立的?我們大概回顧一下互聯網發展的過程。
產業互聯網傳統產業+互聯網
最早的互聯網,我把它叫做信息類互聯網,此時互聯網的功能主要是為大家提供通信和信息展示,是最基本形態的互聯網。代表企業有新浪、搜狐、攜程等,當然像游戲、視頻等也都屬于信息互聯網,本質上他們賣的都是信息。
第二階段叫流通互聯網,以京東商城、淘寶最為典型,通過網絡實現交易,此時網絡變成一個流通的通路。這種對交易方式的改變前一階段更顛覆。
第三階段我把它叫做服務互聯網,就是互聯網進入了與老百姓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一些服務領域,產生了新的一些商業形態,比較典型e袋洗、餓了么、嘀嘀打車等。而服務互聯網領域目前是資本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各種補貼也最瘋狂。
?
第四階段叫產業互聯網。所謂產業互聯網,實際上就是傳統產業加互聯網。按照我們李克強總理的話來說,就是互聯網加傳統產業。
為什么說產業互聯網時代60后是中堅呢,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歷史階段決定的,那些傳統的產業主持人,主要的管理者,必然就是60后和70后,這無從選擇的。
80后、90后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還太短。我們可以做一個大數據分析,現在所有的上市公司,含新三板,它的創始人和主要的技術團隊負責人,基本是60后和70后的。所以說產業擁抱互聯網,沒有他們擁抱,那靠誰去擁抱呢?當然很多人會說,他們現在占據這個位置不能說明什么,他們可能會被淘汰,新人成長速度加快,會很快替代他們。但是我覺得短期內還淘汰不了,這就是我說的第二個原因,60后的人,其實是非常實干也非常能學習新東西的一群人,他們能快速的轉型。
以我為例,我本人也很焦慮啊,互聯網大潮來了,我怎么辦?我必須要擁抱互聯網。在偶然的機會認識了《銷售與管理》雜志的總編張永兵,他跟我談了半小時,我決定給他投資,自己也一舉進入了微信互聯網領域,目前《銷售與管理》官方微信號已經100萬粉絲了。為了完成自我轉型,我加強了對互聯網的研究和學習,同時也進行了這方面的投資。我是 60后,我身邊的很多60后也在做這樣的轉型動作。我觀察我身邊的60后企業家們,他們的學習能力、行動能力真的很強,所以他們擁抱互聯網真的沒什么大障礙。
我身邊有個例子就挺有意思的。大自然地板(木地板行業排頭兵)董事長佘學彬,地地道道的60后,木地板也純粹是個傳統產業。就是加工出地板,然后放在紅星美凱龍和居然之家這樣的大賣場售賣。后來,出現了網上家居,網上裝修。佘董事長也很焦慮。如是他就玩兒命的去學習,哪兒有互聯網大會,他就報名去,而且越是收費貴的越去,天天在國內外學習,這個過程差不多持續兩年時間。當然他現在還在學,但沒那么瘋狂了。
在他學習的過程中,他認識了一個朋友,搞了一個企業,叫小米家居。他就投資了小米家居,并成為大股東之一。面對產業互聯網,他的選擇是先參與進去再說。在他試水的幾個項目中,小米家居成功了,一年內,小米家居的估值已經漲了十倍。在投資的同時,他自己也創建了互聯網家居企業,4月份在杭州盛大開幕。采用O2O模式運作。在杭州有一個巨大無比的展廳作為線下體驗店,同時線上下單。小米家居做的是低端顧客,裝修699/平米,20天完工,他的互聯網家具企業做999元/平,一個月完工。699/平所面對的市場,主要針對屌絲市場, 999/平定位的是城市里的小白領。個人認為這個定位是很精準的,而且他的優勢在于他有雄厚的資金,可以快速的整合各種資源。
最后總結一下我為什么覺得60后會成為產業互聯網的主力:第一,現在的傳統產業,基本掌控在60后和70后手里。第二,這伙人學習能力很強,行動力也很強,基于他們已有的資源和管理能力,他們擁抱互聯網的,成功概率很大。依然以互聯網家裝為例,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只要是玩家裝,有個核心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管理好線下包工頭。而管理那些線下包工頭,90后根本管不了,包工頭得60后、70后,甚至50后這樣的老江湖才能搞得定。
來源:互聯網+
作者:施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