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文網財經評論員 鄔靜娜
小南國餐飲控股有限公司(03666,HK)能否成為中國餐飲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的一個轉折點?
7月4日,這家定位中高端市場的傳統餐飲企業終于成功登陸港交所,以略高出招股價的每股1.52港元開盤。去年9月,由于市場處于低谷,小南國第一次登陸港交所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對大陸的消費股、內需股,香港市場一直都很歡迎。”安永大中華區高增長市場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說。他用唐宮(中國)控股有限公司(1181.HK,以下簡稱唐宮)舉例,這家大陸連鎖餐飲集團2011年在港上市,盡管適逢美國評級展望被下調、恒生指數下挫,但是上市當日股價依然逆勢上漲近40%。此前更有喜尚控股(Gayety Holdings limited, 08179HK)、味千拉面(00538.HK)以及小肥羊(00968.HK)等各類餐飲企業在港交易。
而就在小南國上市前夕,市場傳言俏江南也已通過了港交所的聆訊,預計將在本月實現掛牌。
中國餐飲企業紛紛到香港上市,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從2010年迄今,A股沒有接納任何一家餐飲企業在國內上市。
根據相關統計,2011年,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的擬上市公司共有265家,但餐飲企業全軍覆沒。
A股對餐飲企業持謹慎態度,主要是由于對餐飲企業潛在的財務、食品安全風險的擔憂。
進入2012年, A 股對餐飲企業的態度似乎有所轉變。郭樹清履新中國證監會主席后,在今年2月的一個公開講話中“力挺消費服務行業”上市。
“這使得很多人認定證監會將對餐飲類企業IPO開門。”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消費行業分析師萬格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在5月發布的《關于餐飲等生活服務類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信息披露指引(試行)》》中,證監會把凈利潤這一上市門檻從原來的3000萬人民幣提高到5000萬人民幣。”
這無形中把很大一部分餐飲企業擋在了上市大門之外。今年4月證監會公開的“發行股票審核工作流程及擬上市申報企業名單”中, 僅有狗不理集團等四家餐飲企業現身總數超過300家的A股IPO排隊大軍。
盡管中國餐飲業2010年的行業產值已經突破2萬億元大關,但規模化企業確實寥寥。一方面餐企希望上市融資擴大規模,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卻只接納規模化的該類企業。餐飲類企業在這個悖論中左右為難。
以迄今在國內A股上市的唯一兩家中高端餐飲企業之一湘鄂情(002306)為例,其2010年全年報顯示,當年的凈利比上一年下降超過兩成。2012年,湘鄂情收購了“味之都”,從而進入快餐以及學生餐市場,后者被認為是更容易標準化、規模化的細分領域。
而對于急于在港上市的中國大陸餐飲企業而言,“香港市場確實出現了一個IPO窗口期。”何兆烽說,一方面是歐債危機的影響近期趨于穩定,另一方面回歸十五周年慶典期間的港股市場確實“氣氛很好”。但他同時也提醒,香港市場波動依然劇烈。
“要以合適的價錢把股票賣給合適的投資人,目前依然不容易。”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壽雙說。今年以來,香港市場始終沒有大規模募資的IPO。根據港交所的統計,今年上半年融資額最大的前十大IPO中,有4家的融資額都少于10億港幣。中國有色礦業、光大銀行等都因市場低迷而推遲了招股日期。小南國此次得以成功上市也是在減少了預期融資額三分之一后實現的。
根據小南國招股書披露,此次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新店擴張。“像這樣定位中高端的連鎖餐飲品牌,急需資金實現規模化。”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分析師林岳解釋說,僅靠其現有門店的運營利潤是無法實現大規模擴張的。
不過,“在維持持續盈利能力、完善內控以及加強食品安全等方面,投資人對此類餐飲企業依然有問號。”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分析師林岳解釋說,像小南國這類定位于中高端的傳統餐飲連鎖企業而言,“盡管共有一個品牌,但每家店在運營、服務水準乃至菜品方面都無法實現完全的標準化,也無法有協同效應。”
正是基于這個考量,摩根士丹利前私募(PE)部門人士在接受采訪時明確指出:作為投資人,他們并不看好這樣的投資方向。“傳統餐飲就不應該是連鎖化、規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