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錦國老師在浙大為包頭市科級干部講授:國學與東方管理智慧。核心內容分享:
1、心物一元的思維特質。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我們的先哲那樣在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視物我為一體,睹物即思人,見人亦似物。正如辛棄疾所言:“我見青山多妖媚,青山見我亦相似。“蘇軾亦講“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子在齊物論中更是將我心之境與世間萬物等齊視之,因之而有“不知周之夢蝶與?亦或蝶之夢周與?“的物我感通之狀,甚至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中華傳統文明的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造就了華夏民眾的自然主義觀念,而從根本上區別于西方的物我對立思想,更無西方那種征服自然的功利之心。
2、效法天道的哲學思想。正如《泰卦-象傳》所言:“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裁成“、“輔相“,皆為效法天道之事。在中華傳統哲思的形成之路上,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皆是憑推天道以明人事,順應自然之道,來參贊天地之化育,明人事之法則。 老子將天之道視為人類進行社會活動必須遵從效法的根本法則。并警告人類:“不知常,妄作兇!“中庸里講:“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直接將天道與人道連接起來。
3、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達成世間萬物的和諧共處、共生共榮的狀態。理想的政治就是《尚書》中所講的:“平章百姓,協和萬邦。“西方在社會治理上對人類的貢獻是自由、民主、法治。而中華傳統文明在社會治理上對人類的貢獻則是和諧、責任、共存。這樣的觀念在當今經濟發展的日趨一體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將會越來越為世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