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globrand 論壇與眾多品牌營銷專家,學者一起交流。
品牌保護品牌不是永恒的,市場競爭卻是殘酷的。在變幻莫測的品牌市場上,一些默默無聞的品牌會一夜之間突然成為名牌;而與之相反,一些知名度頗高的品牌卻可能是悄然不知去向。其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企業能否運用各種有效的品牌保護策略來保證品牌發展的良性循環。
品牌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無形資產,好的品牌特別是名牌、馳名商標等具有極高的品牌價值,是企業的一筆巨大的財富。為使企業自身的巨大無形資產和寶貴財富不受侵犯,企業必須對自己的品牌實施有效地保護策略。
第一節 品牌保護的內涵及其原因一、品牌保護的含義所謂品牌保護,就是對品牌的所有人、合法使用人的品牌實行資格保護措施,以防范來自各方面的侵害和侵權行為,包括品牌的經營保護、品牌的法律保護和品牌的社會保護三個組成部分。
二、品牌保護的原因假冒現象,被一些經濟學家喻為“黑色經濟”。這夜幕般的黑色,籠罩的已不僅僅是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區域,而是整個的世界。像國際販毒網一樣,假冒商品已在世界某些地方形成了生產、運輸、走私、批發、銷售的嚴密網絡,有人估計,假冒商品價格約占世界貿易額的百分之二,甚至更多。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制藥廠因假藥蒙受的損失達幾十億美元,在非洲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因服用假藥而死亡,假冒偽劣使廣大消費者蒙受了經濟上、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多重傷害;在法國,各大名牌公司因假冒商品每年損失50億法郎,由于這個原因,約有兩萬人失去就業機會;東南亞和中東出售的零配件中,近一半是假冒貨,在假冒汽車零件的沖擊下,美國汽車工業每年損失30億美元……,假冒商品是僅次于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
假冒商品近年來日益泛濫,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大惡癥。假冒商品品種多、數量大,從生活日用品到生產資料,從一般商品到高檔耐用消費品,從普通商品到高科技產品,從內銷商品到外貿出口商品,假冒偽劣幾乎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其中又以制作容易、利潤豐厚、銷售快捷的假冒名煙、名酒和藥品的問題最為嚴重,而且假冒偽劣商品有向大商品和高科技產品方向發展的趨勢。
全國“打假”辦副主任、國家技術監督局監督管理司司長葉柏林,詳細分析了假冒名牌商品所帶來的危害,他認為:其一,侵犯名牌商標形象,真假難辨,使消費者和用戶望而生畏。1992年,山東、四川、湖北、湖南四省有7 名兒童因注射假冒上海海普制藥廠針劑而死亡,使該廠在信譽上和經濟上遭受巨大損失,訂貨會上,新老客戶紛紛提出質疑,有的經銷單位明確提出不采購海普廠一支針劑。其二,嚴重影響了名牌企業的經濟效益。西安太陽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太陽牌”鍋巴,假冒如影隨形,僅1991年假冒標值就達1.5 億元。為此該公司先后4 次更新防偽技術,耗資近600萬元。玉溪卷煙廠與假冒“紅塔山”名煙斗爭的代價更為高昂,累計為保護名牌用于打假的費用已近億元;其三,嚴重敗壞出口商品信譽,對我國國際貿易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以浙江永康拖拉機廠生產的四方牌工農——手扶拖拉機為例,該產品在孟加拉國的市場占有率為60% ,出現了大量假冒后,在孟加拉大量積壓,年損失達200 萬美元,被擠出該國市場;其四,名牌產品被擠出了市場,使企業面臨停產,甚至陷入破產倒閉的困境。珠海華豐華僑食品工業集團公司的三鮮方面便被全國20多家企業假冒,損失慘重。
據1993年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載:據保守估計,在中國市場上出現的假冒國外名牌價值數億美元,包括服裝、洋酒以及家用電器等等;重大和惡性違法案件激增。
根據中國社會經濟調查研究中心和北京保真商城所做的公眾調查,在全國已查處的假冒商品30多大類500 多個品種中,消費者列出的最容易出假冒的商品,高居第一位的是煙酒,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卷煙零售市場年平均有100 萬件假煙,每年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近10億元。
中國國家工商局1999年8 月18日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1999上半年,中國各級工商管理部分共查處涉外商標案713 件,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二十五。
目前,中國假冒產品究竟有多少數量是一個未知數,但可以肯定是一個天文數字。甚至有學者戲稱,在中國,假冒數量應當作為評定名牌價值的參數之一。
陳放先生,全球品牌網品牌專欄專家,資深策劃家,涉足策劃十幾年,大小案例幾百起,各類創意上萬起,在全國做報告近千場,聽眾累計超百萬人次,接觸企業數千家。現任深圳市創意村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兼任的社會職務有國際策劃學會中國地區秘書長、國際營銷節聯合會秘書長、《中國策劃》雜志副社長,北大、清華、中國科學院EMBA班特聘教授講師等職。近十項策劃成果創世界第一,獲吉尼斯世界記錄。實戰之余,研究撰寫了《中國策劃思想庫》及K 營銷模式著作,國內第一本《策劃學》、《品牌學》等著作暢銷大江南北,被業內人士譽為創新營銷的領跑者,中國城市營銷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