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服裝行業20余年,在很多公司開始接觸時以及其他公司的朋友都有一種感觸:好不容易申請到一堂培訓,可是員工還不領情,不愿意去培訓,寧愿在車間干活。。。不是說培訓沒什么用,就是耽誤生產沒時間等等,而這一系列的原因又是什么造成的?
當品牌服裝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培訓就顯得非常重要,很多企業會成立專門的培訓機構,還有一些更具規模的企業會成立自己的“大學”,專注于公司內部員工的培訓、提升等等。當然,這僅僅只是針對品牌公司的員工而言,而對于生產工廠的員工培訓,很多品牌公司還是比較“吝嗇”的。
員工關注自身的成長,之于年輕員工,甚至比關注收入更為重要(當然成長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收入),而培訓是員工成長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但是為什么還會出現員工抵觸、陽奉陰違、或者“逃課”的現象呢? 首先我們看看服裝企業生產工廠員工培訓是什么樣現狀(工廠的培訓管理,是一些品牌企業所忽略的,往往只重視公司的培訓,認為,工廠很簡單,只要按要求做出產品就行,培訓浪費很多時間,又不能很快見到成效,其實不然):
1、沒有成立專門的培訓部,培訓工作一般都是由人力資源部門負責,生產技能類培訓主要由生產部門的部門自己負責;
2、培訓預算很少,而且常常不能執行到位;
3、培訓主要由內部講師(管理者)來完成,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講課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4、培訓的主要內容以生產操作以及新員工培訓為主,很少涉及到人員的心態、職業生涯發展、管理技能、溝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訓;
以上的問題是企業內部作為培訓部門而言,存在的一些問題點,也導致了員工對培訓的一些錯誤理解和認知。那針對員工培訓,對員工本身又有什么影響?
1、很多公司培訓常常在休息時間進行——周末、晚上、節假日。
中國民企中,對于制造行業來說,利潤就來自于不斷生產,沒產出就沒有收益,所以,工廠只要停下來,生產就會受到影響,不是產能減少,就是效率下降。而對工廠管理人員的考核,一般都是產能、效率以及合格率,因此,一般都不想去占用員工的正常工作時間來進行培訓。雖然,很多老板始終抱“恨鐵不成鋼”的態度,總認為員工辜負了自己的良苦用心,經常強調“培訓是對員工最好的福利”,“公司在培訓方面毫不吝惜”……所以,員工要珍惜,要懂得感恩,基于此,培訓就應該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進行。事實上,員工最最反感的事就是好不容易下班了、熬到了周末,結果卻通知用來培訓。同時,員工還在想,培訓對我有什么用?還不是為了公司的發展,真為我好,就多發點工資給我(沒有做過正確引導的員工就是這種思維邏輯,不知道提升能力就是間接的幫他提升工資)??上攵瑤е钟|情緒參加培訓,其效果能有多好?
毋庸置疑,培訓是公司給予員工的福利之一,但是在“節假日”面前,這個福利應該是第二位的。所以,公司既然在培訓方面已經如此舍得投入了,為什么不再“追加投資”,把培訓時間都安排在員工的正常工作時間內呢?實際上,多數情況、多數崗位,這并不會影響員工總體的工作效率。而因工作特點確實不能在工作期間進行培訓的,則可以給予相應的“加班費”又何嘗不可呢?從員工心里來講,當公司為他提供培訓,同時還因為他參加培訓而給他付費,他就會非常重視培訓,這時,公司向員工提要求,員工也會更樂意接受,培訓效果自然會更理想。另外,我們經常說的一句名言“磨刀不誤砍柴工”不就是這個道理?要想業績做的更好,就要給它們更好的工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積極的動機。
2、培訓的部門總是想當然的設置課程,而缺乏了解員工的實際需求,導致課程與員工的實際需求脫節。
“潛移默化是教育,立竿見影是培訓”這句話表達了培訓和教育的不同。但很多企業培訓部門或人事部門僅憑自己費了很大的精力選課程、找資料、做PPT、有些還要不斷的試講,做了很大的投入,結果卻收效甚微,常常還得不到理解:因為看不到明顯的成果,公司不認可自己的勞動成果,員工從內心里也不夠配合。
我們都知道,培訓的目的不在過程,而在于培訓后員工正面提升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講,任何沒有正向改變的培訓都是資源的浪費。
合理的培訓應該是,先了解工廠每個崗位的職責(崗位說明書),確認標桿(標準),然后對每一個員工進行調查、測評,深入了解到員工的能力、動機、人格是否匹配。這個過程需要和具體執行者深入溝通,然后,找到他們的差異,提出問題點,并針對問題點提出解決方案,就是通過培訓來彌補。不斷提升他們的能力和崗位匹配,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心態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動機)。最后再根據測評的人格特性來調整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選擇大于努力,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因此,作為人事部門還是培訓師也好,在做培訓時要具備“三現”理念:要到生產現場去、發現現實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現實的解決方案。按這樣做的培訓課程,就沒有員工不喜歡了。
接下來,就是要考核、要監督、跟進培訓效果,拿服務文明用語的培訓來講,培訓并不難,關鍵是要員工去執行,如果培訓完后,不考核、不監督,很快又會回到原來的狀態。
從員工來講,他們喜歡的培訓無非是滿足以下兩點:
(1)培訓確實解決了他們工作中的難題,讓他們在工作更得心應手了,也更自信了;
(2)當按培訓的方式去工作時,能夠獲得更好的工作績效,拿到更多高的收入,提升能力后又可以給予晉升的機會(很多企業只是對員工培訓,但沒有改變員工的任何利益(機會、加薪及不同待遇等),試想,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誰愿意做?。滿足這兩點的培訓,很自然會獲得員工的支持。
要確保良好的結果,我們既需要注意培訓的方式、時間。更要關注員工對培訓真正的需求,從而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同時要強調培訓后的考核、跟進、監督。同時,不能為培訓而培訓,更不要想當然的設置課程。還是那句話:“潛移默化是教育,立竿見影是培訓”,我們只要是以“績效為基礎,員工為中心,成果為目的”,員工就一定能通過培訓真正獲得收獲,對自己有幫助,他們就一定會喜歡上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