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氣運行法: 真氣運行法的鍛煉,因其培養真氣的強大作用,氣感氣動反應劇烈,
鍛煉當中或因要領把握不到位,或是氣沖病灶反應,會出現身心不適
和認識誤區。充分認識氣感氣動規律和氣沖病灶現象,對學練真法強
身保健、防病治病,有著現實意義。前面分析了習練真法的氣感現象,
在這里我們再對氣沖病灶反應,從練功實際出發作一探討,以供真法
實踐者參考。歡迎有著實踐心得體會者共同參與研討,為更多的初習
真法者提供幫助。
練真法強身治病氣沖病灶探討
氣功療法自我鍛煉防病治病確切效果已經得到臨床實踐的廣泛證實。醫療氣功真氣運行法鍛煉治病強身不吃藥、不打針,投資少、療效高,獲得真法實踐者、愛好者的熱切歡迎。氣功強身治病療效雖好,但療效的取得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期間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曲折和反復,有時候甚至要經受十分痛苦的磨練,我們把真氣自調自治疾病的這些反復和折磨稱之為氣沖病灶。
在真法扶正祛邪、自我愈病過程中,旺盛的真氣要疏通經絡,排遺病氣,產生激烈的“真邪相搏”,氣沖病灶。不同的病情,或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其氣沖病灶病癥的表現不一,程度不一,反復出現的次數也不同;更有氣沖病灶的反映,抑或如同疾病復發,以及是否練功偏差等的疑惑,有必要加以深入地認識,以便掌握病情和練功的火候,對堅持真法持久鍛煉,徹底治愈疾病多自有幫助。根據長期臨床觀察,茲對這一問題加以分析,裨實踐者有所助益。
一、關于氣沖病灶的表現形式
一般來講,真法自我鍛煉中,練功者身體出現與疾病有關的癥狀反映,如脹、痛、吐、瀉、冒冷氣、出冷汗、胸悶、憋氣、心悸、怔忡、頭暈、流淚、咯吐痰濁等等,都可能是氣沖病灶的反映。具體到不同的疾病,基本上都有著普遍的反映規律。病癥的反復酷似疾病的復發,如胃腸道疾病多有痞、脹、惡心甚或嘔吐、劇烈腹瀉,胃寒者還有心窩部冒冷氣現象;肝病表現有肝區不適、肝功能反跳;膽囊炎膽石癥表現有膽囊絞痛,嚼心吐苦水;呼吸系統疾病有咳嗽咯痰、氣急胸悶;心血管疾病則有胸悶心悸,或是心尖區絞痛、冒冷汗;關節炎則表現出病變關節刺痛反復發作;瘀毒內蘊的病癥還有混身青紫瘀塊出現;邪濕內阻者則有皮膚滲出水濕,似汗非汗,或濕疹外露;高血壓病患者也可能有表現血壓一時的反跳現象,低血壓者又有血壓一時性降低的情況等等。各種不同疾病在練功期間,真氣發揮自我調治過程中,往往都有病癥短時間反復,類似舊病復發的現象。在嚴格把握練功要領的前提下,出現類似的反應基本可視其為氣沖病灶現象。
二、氣沖病灶與舊病復發的鑒別
真氣運行法練功初見有成效者,真氣旺盛,貫通經絡,即能發揮排除病邪、疏通經絡,治病康復的功效。中醫理論認為,疾病即為陰陽失調、病邪滯留而致,真氣在貫通經絡時受即客邪的阻滯,即會出現如《內經》所說的“真邪相搏”的病灶反應。這種反應根據各種不同疾病寒熱痰瘀等病因病機的不同,反應的現象如上所述各不相同,但病患者自我感覺,似乎都如舊病復發。當然也不能說練功的人出現病情反復就都是氣沖病灶的良性反應,絕沒有舊病復作的可能。因此,正確判斷病情反復是氣沖病灶,還是舊病復發,于正確對待和處理這些復雜情況,促使疾病早日康復有重要意義,且對堅持功法鍛煉,鞏固已取得的功效也不無幫助。如何鑒別?筆者以為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加以分辨:
1 練功中病灶反應激烈,平時不練功的時候病癥即得緩解,一般多屬于氣沖病灶的良好反應。因練功時真氣不斷得到培養,內氣旺盛,氣行經絡時,真邪斗爭激烈,以疼痛為主的病后,不通則痛,則脹痛、刺痛癥狀反應明顯,如膽石癥、關節痛、腰腿疼等;氣血不和的病癥則有悶、脹反應,如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疾病等;正勝邪退,病邪排除過程中,又有冒冷氣,出冷汗,或手足出現濕疹、瘀青斑塊,如胃寒痛、風濕癥、濕毒內留等病者,顯然都是調病治病的上好征象。出現這樣一些反應不必擔心顧慮,甚至應該一鼓作氣,加強練功,爭取氣沖病灶,排病祛邪盡快成功;而不應半途而廢,畏縮不前,斷送大好的治病康復時機。
2 練功過程中自我感覺良好,疾病癥狀并不明顯而體征檢查出現反復。比如高血壓患者練功中血壓升高,但并沒有以往經常出現的頭暈頭疼情況;肝病患者肝功能反跳,卻未見神疲乏力、胃納乏味的肝病復發癥狀等,這仍是氣功自我調節、自我治療中的暫時過程。真法氣通督脈,氣機朝上,有可能帶動血壓升高;肝臟氣血貫注充分,激活病中壞死的肝細胞釋放出大量的轉氨酶,都是疾病得到調治過程中的一個反應,仍屬氣沖病灶的范疇。
3 病灶反應激烈,癥狀、體征均有反復,較長時間不能平伏,又可追查出一定的原因,而且需要作適當治療和調整的,比如氣管炎病人功還沒有練起來而感冒風寒,咳嗽喘急明顯者;肝病患者練功時間不能保證,而過度疲勞,或暴飲,或受到激烈情態刺激而出現痛、乏力、精神不振者;關節痛患者遇陰雨連綿時節受涼者;神經衰弱失眠患者,因過分思慮用腦而不寐神疲者,則應該視為舊病復發,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或加以治療,否則不利于練功持續深入,甚至貽誤病情。
如上所述,氣沖病灶和舊病復發實際上并不難鑒別,只要細仔觀察,認真對待,結合某些醫療保健常識,就可以加以認識,作出正確地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