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流傳至今什么原因?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家”。正是這樣一個相當于“小社會”的“家”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厚重文化,于是有了“家”是小國、小社會,國是“大家”、社會是“大家”的理念,于是有了“家和萬事興”的智慧,于是有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成功道路。歷史上的曾國藩正是一位從“家文化”這個“植根”文化出發而走向人生大成功的杰出代表。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發表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為“紅軍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的理念奠定了文化基礎。企業文化“落地”“生根”其實也需要植入“家文化”智慧。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企業共贏“家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許多次遭受外強的侵略,我們卻發現,一個強大的軍隊可以戰勝一個國家,但卻戰勝不了一種文化,反而被這種文化所同化(這種同化現象大量發生在家庭中的漢人與少數民族成婚)。顯然,中華民族的“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植根”文化。胡錦濤主席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
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智慧點?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呢?如何把“家文化”作為植根文化幫助企業職工、城鄉百姓實現人生的成長與人生發展并走上人生成功之路呢?
我們發現“系統思維,辯證共生”的“易”智慧,“集思廣益,智慧整合”的“龍”智慧,“喚醒心力,成就人生”的“魂”智慧。給我們的人生成長與人生發展帶來十分有益的啟迪,也為我們企業共贏“家文化”帶來思考。
其實,每個人都是帶著“家文化”的背景走向企事業單位組織和社會的,在選擇使用和培養人才時如果忽視了“家文化”素養,很難培養出與團隊組織共生發展的智慧人才。在企事業單位,在家庭中,如何以“家文化”為切入點,幫助干部職工和家庭成員喚醒智慧心靈,提升“家文化”素養,實現人生成長與人生成功?如何在認識學業成功、職業成功、事業成功中找到自己人生成功的新機會,由弱勢變強勢?這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如何讀懂人生四部書,實現人生四次成長,如何運用好“三生”智慧走向學習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義化生命之路?如何提升學習境界,掌握系統框架式學習方法?如何為自己建立起以“人格三角形”為基礎,“成功同心圓”為結構,“四大習慣”為通路的人生成功系統框架……不僅是企事業單位領導關心的問題,也是每一位社會成員,企事業單位員工關心的問題;不僅是大人關心的問題,也是孩子們關心的問題。家文化與人生成功智慧,為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和方法,也為企業和城市發展帶來啟示。
慈善可以從自己的身邊做起,從善待自己的員工做起,并延伸為和企業員工一起善待客戶,善待社會的行動。因為這是作為一個企業家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生產的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還有人才。
企業員工不應該只是利用企業崗位謀生的外人,而是和企業實現共生發展的“家人”;客戶也不是被拽著錢袋為企業增加利潤的被利用者,而是幫助我們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衣食父母。企業共贏“家文化”就是把員工當做“一家人”,幫助他們在企業之家實現人生成長與人生發展;就是把客戶當做衣食父母,不僅送去感恩之花,也幫助他們在繼續成長中獲得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快樂幸福成長著的員工和客戶是我們企業“明星”不變為“流星”的保障,也是企業共贏“家文化”的智慧魅力之所在。
企業在解決了自己生存,員工生存之后的社會責任承擔和員工心靈之家重建,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一個承擔著歷史使命,對社會負責的企業家,既會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首先在自己所能把握的企業幫助員工找回心靈之家,幫助他們實現人生成長與發展,提升文化競爭力,也會把這種文化延伸到所服務的客戶,促進社會和諧。在生理生命結束之后的“裸捐”,其意義就不僅僅是億萬資產的重歸社會,而是這種促進社會和諧,提升人類文化素質的智慧得到延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