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培訓業的市場份額已達到300多個億,培訓機構達到7萬多家。然而,在業界表面的繁榮背后,一系列問題已現端倪--80%以上的培訓機構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規模小、業務形態雷同、盈利模式單一、服務管理粗放……培訓產業將向何處去?培訓企業怎樣才能實現“共贏”?
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培訓部經理郭衛東說,培訓市場細分化是必然趨勢,眼下已到了培訓機構尋求自身在產業價值鏈中準確位置的時候,相較于低層次、同質化的競爭,合作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業內專家提出培訓業的“競合戰略”:一方面,在某些具體的培訓項目上,多個培訓公司之間在競爭項目的時候,可能是競爭關系,而在獲取項目后,雙方也可能轉化為合作聯盟關系,甲管理咨詢公司可能要聯合作為競爭對手的乙管理咨詢公司,合作完成這些具體的管理咨詢項目。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培訓業未來發展必然會高度分工,有些公司專注做產品,有些公司專注做銷售。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培訓機構必須要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盈利模式。培訓市場有如一張由三個同心圓圈組成的價值圖,最中間的圈是利潤,依次向外第二個圈是無形價值,第三個圈是未來價值。如果大家只分割中心圈的話,就沒有多少利潤,公司也很難發展;而分割外圍圈的話,就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細節管理專家汪求真認為培訓界將面臨三大分流:一是培訓與咨詢分流,二是培訓和演講分流,三是課程制造商和銷售商的分流。
也有業內人士提出了“企業生態群落”的概念。他說,過去企業培訓是“單兵作戰”,而現在則以“生態圈”形式組建學習型群落。企業不僅要做好自身的培訓,還要與顧客、分銷商、供應商以及各相關團體結成長期的學習伙伴關系,加強對顧客、供應商、分銷商、代理商的培訓,用文化、技術、資金、關系等把大家結成一個“企業生態群落”,共同進化。這不僅是未來的生存之道,而且可以增強企業在“生態群落”中的力量,獲取更大的增值利益。
比如一些跨國企業開始透過價值鏈、戰略聯盟和業務聯系以及投資商等多種環節,進行組織之間的合作與學習。GE公司就是一個以全球公司為師的學習型組織,他們向豐田公司學會了資產管理;向思科和Trioloy學會了數字化,而摩托羅拉和聯信又推動了他們學習六個希格瑪,這樣一個學習型“企業生態群落”使他們擁有了世界上最精華的商業和管理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