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群之馬的過錯,就是民營醫院的原罪?
仔細想想,除了廣告,腦海里還真沒有多少有關民營醫院的正面報道。黑診所、虛假廣告等,恐怕就是民營醫院的代名詞。為了增加廣告的效果,民營醫院簡直無所不用,如證言廣告、電視短片廣告、說唱廣告、掛角廣告、冠名廣告、訪談節目形式的廣告、公益廣告,在不同媒體轟炸似的投放。前段時間北京、山東的醫療管理機構分別對各自地域的醫療廣告做了調查,結果是驚人的一致——99%不合格。
同樣來自民營醫院的上海嘉華醫院企劃主任劉平就向記者坦承,有的民營醫院的確有許多不規范的地方:“假的就是假的,沒什么好遮掩。”
劉平認為,政府對醫院廣告控制愈加嚴格,在不涉及民營醫院的利益方面,對老百姓而言是好事。但政府往往未能做到“執法必嚴”,有的甚至直接與地方政府中的某些人勾結,使一些醫院廣告未經審批就擅自發布。這在業內被稱為“人制事大于法制”。
同樣,有時候醫院廣告的不允許也是另一種“人制大于法制”。在國家對醫院廣告的禁令頒布之前,某地就曾有政府官員認為醫院廣告使“中國人都像有病”,對當地政府形象不好,即使這家民營醫院做的廣告手續在當時是合法的,也被當地最高長官為了維護自身權威而禁止。下面甚至有人跟這家民營醫院反映,已經有人給其他媒體打招呼,撤下之前的所有廣告,直抱怨沒跟領導打好關系。
當地政府無論支持與否,可能只要換屆選舉一切就得重來。因為人員成本太大,加上公關(挖醫生、病患等)等灰色支出,無醫保支持的民營醫院一直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在推廣。劉平抱怨當年同樣做醫院營銷,對民營醫院太嚴了,而現在對醫院廣告的禁止簡直要了民營醫院的小命。
“民營醫院的主流應該都是好的。”劉平補充道。
黑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民營醫院在市民中的看法。但是必須澄清,黑診所只是一小撮不法分子的行為。民營醫院應該自覺納入國家衛生隊伍,從提高醫療水平和加強科學管理入手進行改進,提高誠信,才能消除百姓偏見,樹立一心為民的服務品牌-全球品牌網-。
在這種尷尬的境地下,誰能為民營醫院正名?記者綜合多為專家的意見,認為做法應該如下:
首先,需要政府客觀引導。在改革未徹底的背景下,不應對公、私設立雙重標準,應一視同仁。
二是民營醫院之間應成立一個中立機構負責協調,以民主集中的方式討論決策,監督成員的遵紀情況——不能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情況再次出現。
三是加強民營醫院的自律性。如同馬克思主義所提倡——事物的發展是以內因為主的,只有從自身下手,讓醫院上上下下都自愿遵守行業紀律,才能達到目的。
四是媒體應多展開實地調查,避免失實報道的出現。媒體所扮演的角色處于非常微妙的地位。特別是網絡媒體,擁有無形的觀眾與巨大的潛力,必須做好“把關人”的角色。
五是社會大眾應平靜對待。老百姓接受新事物畢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政府、媒體、民營醫院都應進行耐心指導,形成寬容。
“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人們從黑格爾小說中發掘出來的名言應該用在民營醫院身上。既然民營醫院有著上文提到的優點,為什么不試著接觸它呢?
稅收重、沒廣告,民營醫院還能做什么?
中央電視臺下屬的一家市場調查公司,在2004年的一項曝光中顯示,醫療廣告已占大眾媒體總廣告額的10%,少數媒體甚至超過50%。從2002年以來到國家禁令下達前,我國醫療廣告的投入達到年均40億元。省級電視臺醫療廣告投放時間長度,占到其全部廣告時長的27.80%,市級電視臺甚至占到其全部廣告時長的61.15%。類似北京新興醫院年花費約1億元在廣告上是常有的事,而源源不斷慕名而來的患者為他們帶來的收入則遠遠高于這些支出。
很多民營醫院的老總都承認,醫院廣告甚至成了他們完全的對外宣傳手段。特別是對于剛剛成立,或是經過改制、重組,急需短時間內擁有大量患者的民營醫院而言,醫院廣告是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最快、最好的選擇。
但如今國家連續多次頒發的禁令下達,也使得各嚴重依賴廣告招攬“病源”的民營醫院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很多廣告公司以靠醫療廣告代理收入維持生存的行業均受影響。如前段時間上海的長江醫院廣告出事,很多廣告公司業務就下滑,而收入中都有很大份額來自醫療廣告的上海青年報、新聞晨報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對于民營醫院的不利沖擊還在繼續,本來就一直加在民營醫院身上的約占其收入8%的稅率并未改變。這種情況使得許多民營醫院的投資人開始重新做規劃,觀望市場。
天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名梁認為,醫療廣告確實是醫院最為重要的一種市場營銷與品牌推廣方式,但是不應把醫院營銷的重心都放在廣告上。即便是國家沒有下禁令,一直使用一種套路的宣傳方式,總有一天也會被淘汰掉的。
他認為,在現如今規定隱晦、觀望者眾的情況下,應拋棄傳統思維,主動出擊,以新的思維迎接挑戰。他給記者提出了“醫療群”的概念,并希望這能對民營醫院經營者一點啟發。
公立醫院是龍頭,民營醫院是補充,外資(合資)醫院則是投資的試探——從規模上看,外形是一個金字塔結構。一個地級市一般以兩三家公立醫院為龍頭,處于頂端;幾百家中小公立或民營醫院為中層;社區醫療點為底層。這里面的許多醫院或醫療點都沒在市場上形成連鎖,或是無產權,但無形中在管理、運營、服務上形成一條“連鎖”——如社區檢查大病,可以轉至其他大、中、小醫院看,反過來,老百姓覺得醫院太貴,可以轉至社區,醫院醫生也安排至社區巡診以擴大收益——如果民營醫院能自覺融入整個醫療體系,他相信,至少足夠的患者是不用愁的。當然,這些互利互惠的事需要消除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之間、民營醫院與社區之間的壁壘。
民營醫院的自救之道
在不久前深圳的一次融資論壇上,許多民營醫院負責人紛紛向長沙東西現代醫院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牧樵取經。
劉牧樵還是那句老話:“經營醫院,抱著短期經營的心態是不行的,只有長期的投資才可能得到比較大的回報;而且數額巨大的投資使投資者必定不會胡來,會想著怎么做好品牌;經過了3-5年的發展,消費者也能相對信任。”
在投資比較集中,不亂挪用資金的情況下,應該從管理上縮小成本,同時也能提高效率。曾有專家以100萬為代價請瑞士某公司開發一種新型治療頸椎的儀器,據說對方一夜之間就拿出了產品——這里需要強調的倒不是這臺儀器的真偽,至少國內與國外的醫療器械的差距就顯現無遺。
萬杰醫院集團當年在山東淄博的發展就非常迅速。它們是最早也是當時唯一使出伽馬刀的民營醫院;同時依靠廣告在全國腫瘤患者心中扎根;在投資上聯系到某美國醫療投資基金;據說還有某位地位顯赫的神秘人士的暗中相助……迅速的壯大使萬杰醫院成本收回的速度加快。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奧德賽眼科醫院集團、上海長江醫院、北京新興醫院做得都不錯。然而,國內民營醫院紅火后就不知所措的通病往往使它們后來做出一系列荒唐的舉措。不過,這就不是本文所討論的話題了,至少,民營醫院的自救之路需要效率是沒錯的。
但他強調,這里的效率,一定要以質量為前提。他之所以不愿意與民營醫院合作,就是因其經營者或投資者往往不是專業出身,而且大多急功近利,希望能夠立竿見影,容易在指導方向上與其發生分歧,常常在承諾不干涉后又干涉。
他建議,營銷人士如果真要與民營醫院合作,可以先與該院中具有一定權力,同時又有一定實際操作經驗的中層溝通,便于掌握情況;視情況再與其高層聯系;最后以法律顧問的身份加入。
與李名梁類似,劉牧樵也認為民營醫院以全資或掛牌的形式入主社區醫療亦是不錯的選擇。
去年,北京第三產業的利潤上升了70%,而健康產業又是其中的朝陽產業(美國也是連鎖醫院為主,最大的一家連鎖醫療機構達到300多家)。而目前我國的人均醫療費用與美國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這恰恰說明在此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劉牧樵還是非常看好國內市場,他甚至已經在做成為國內最早的一家全國性醫院管理咨詢機構的規劃了。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