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副產品需要在營銷上好好修煉了!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 于斐
目前,我國的農副產品普遍缺乏良好的市場運營手段。
現在是我國農副產品深加工程度低、綜合利用落后、領域窄,農副產品缺乏一個穩定的產業轉化基礎,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的專家以“一小、二多、三低”來概括。
一小,就是企業規模小。
我國現在農副產品經營的組織已達七、八萬個,但普遍規模小、積累少、水平不高,所謂的龍頭企業往往還是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的狀態,還是僅僅停留在小企業粗加工、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的狀態,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他們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科技投入少,在農副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撐,直接影響了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自我發展能力的薄弱,使得企業只能在小范圍內勉強維持經營,發展后勁更是無法提起。
二多,即是產品數量多、重復多。
我國初加工的農副產品很多,做精深加工的產品很少,產品重復尤其是還不適應經濟轉型、買方市場形成后出現的需求變化和競爭環境。
具體是: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還不相適應,如大宗傳統產品多,名特新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普通品種多,專用品種少。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農產品貯藏、加工比重低,貯藏能力嚴重不足、技術落后,使得絕大部分農副產品收獲后在短時間內集中上市,造成價格下跌,效益下降。農副產品都是賣原料,在加工的產品中,大多都是初加工,深加工的少,形成名牌拳頭產品的更少,加工成產品的技術含量低,缺乏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三低,是企業集約度低、利潤率低、管理效率低。
信息不靈,辦企業意識不強,小富即安,闖勁不足是極其普遍現象,發展培育產業意識低,組織程度低,大多數只顧眼前利益,大局意識較差,缺乏長遠性、規劃性意識更比比皆是。
藍哥智洋機構發現,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產與銷存在脫節,多數企業與農民還是一種松散的買賣關系,承擔著原材料和產品雙重市場波動的風險,缺乏一種保證機制。企業不景氣時,企業往往壓價收購農民原材料,甚至拖欠農民貨款,導致雙方互不信任。服務于企業和農戶的各種生產組織不健全,缺乏加工專用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聯系不夠緊密。產業鏈發展不充分,產業配套程度低。產品結構單一,開發程度低,對農戶的加工業發展研究不深,管理的辦法不多,路子不寬,開發程度較低,農副產品行業大量資源閑置,加上各地區產品的重復,普遍缺乏有技術、實力的開發,競爭日益的加劇,使得許多的產品面臨低利潤甚至是虧損的局面。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于斐先生指出,中國的地域廣闊,各地區的農副產品都有自己的特點,但缺少的是賣點,農副產品的營銷要根據消費者的習慣、心理、潛力、心態等諸多方面入手,著眼于細分市場的消費個性精準定位,走出原來小商小販的原始狀態,經過營銷專家的研究、策劃,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副產品營銷模式與銷售通路,建立可以穩定發展的高效農業營銷體系,這樣農副產品才有出路。
農副產品完全可以借鑒工業產品的營銷,通過事件營銷、新聞營銷、公關營銷等等來打開市場,從而使企業的銷售壓力得到緩解,我們身邊每天都有許多事件發生,可以拿來策劃,達到低成本傳播的目的。
同時,根據農副產品的結構、特點,和區域內的其他農副產品企業聯合起來,自建終端、配送渠道,開設專營連鎖店,做好消費家庭的數據庫銷售目標,建立龐大穩定的銷售體系,完善系統的規劃和終端零售,以高效便捷的銷售服務,成就現代消費觀念在農副產品銷售上的突破,借助自己的專賣店網絡銷售特色的農副產品。
于斐先生還指出,現代農副產品營銷要放開思路,結合成熟的消費觀念,將農副產品的營銷分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倉儲、銷售渠道等,使產品的賣點明確化、具體化,并與消費者生活的感受聯系起來,讓消費者對號入座,才能真正對消費者產生觸動,從而達成購買。
于斐先生,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中國十大杰出營銷人,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等8家權威媒體和機構認定的“中國品牌建設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證券報》特約品牌顧問,中國《品牌》雜志首席專家,清華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總裁培訓班導師,中國保健行業十大杰出經理人,中國最具影響力營銷策劃100人,中國國際健康科學研究院副理事長。
十多年的營銷生涯,成功服務過多個著名品牌,其領銜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是“中國管理咨詢行業最具影響力十大品牌”,現專業致力于品牌策劃、公關傳播、新聞營銷、招商代理、市場推廣、實戰培訓等營銷服務,出色的企劃力、整合力、執行力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于斐先生根據自身在外企、國企、民企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資深閱歷,長期致力于把低成本實戰營銷理論上升到實踐和方法的高度,在行業中率先倡導了多個在全國深具影響的營銷策略和商業模式,創造了可觀豐厚的物質和社會效益。受到了《亞洲新聞人物》周刊、新加坡《聯合早報》、澳門蓮花衛視等海內外媒體的重點報道,其營銷案例多次入選美國《福布斯》和美國科特勒營銷集團《中國營銷創新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