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型期的市場經濟下,企業家們習慣了靠投機取巧而能一夜暴富的思維,相映成趣的是策劃業出奇火爆起來,策劃業的興起,更助長了這種思維的發展。而如今,一方面,隨著一些策劃老手的紛紛落馬,另一方面,像聯想等一批戰略型企業的異軍突起,那些無戰略的企業家們是應該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無戰略意識”和“無戰略行為”及其帶來的后果了。
中國企業家普遍的短視行為
在每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任何時候,都要面臨許多關系企業命運的戰略選擇。這些選擇不僅涉及到企業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利益與風險的關系,也往往關乎企業家個人的成敗。這個時候,對于掌握企業命運的企業家來說,最需要的就是高瞻遠矚地進行思考,并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有效地指導企業的發展。然而,中國企業家流行的短視行為,充分暴露出轉型時期企業家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理和企業的短視行為。
百龍公司是短視企業的典型。這個曾經在飲水行業中小有名氣的企業,最終斷送在目光短淺的投資決策人的手里。“百龍”總裁孫寅貴在《總裁的檢討》一書中寫到:“短視行為……我相信這是與我同時代的民營企業經營者的通病,只是程度略有不同而已。”由于缺乏遠見,我們迄今為止,能把自己的企業做成一個“百年老店”的企業家還太少,能把自己的產品做成世界名牌的企業家更少。實踐中,一些企業固然可能一夜成名,但不久以后,取得的榮譽又變成“南柯一夢”
迷失方向的企業
短視的決策也反映出企業決策系統和制度的不成熟。的確,影響企業家作出決策的因素很多,有的企業家盡管已經細致地作了關于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的投入產出分析,但這些理性分析與不確定的臆斷,再加上功利和制度等因素絞在一起,最終還是促使企業家作出在市場上短期趨利的抉擇。我國企業的外部環境變化快,這是我們的企業家的劣勢,也是企業家所無能為力的。但是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體制不穩定,并由此而造成的混亂,難辭其咎的就是企業家本身了。科學的管理理論表明,任何機構和結構的設計,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對企業來說,應當使組織機構像鏈條一樣緊湊,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而我們企業的決策能力就像某些運動員一樣,不是不能發揮出高水平,而是狀態不穩定。甚至企業管理者朝令夕改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短視決策的另一個思想根源是“經驗主義”。也就是把在創業初期企業成功的經驗簡單地照搬到企業的成熟期。不容否認,在我國有很多企業家在創業初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像巨人、三株、愛多、小霸王、秦池等企業的領導人,都能利用極其有限的原始資本、資源、場地,以聯敏的智慧和操作的技巧,抓住機遇,創造出驚人的奇跡。如“秦池”以每天向中央電視臺送一輛相當于桑塔納的成本的貨幣,取得每天一部相當于奧迪的利潤;“三株”能靠一個據說是從夢中得到的配方,在三四年內名聲大震,創87億元年營業收入等。遺憾的是,他們都沒有笑到最后,“經驗主義”使他們只是痛快一時,很快就像泡沫一樣破滅和消失了又如“秦池”在以6666萬元的價格取得標王之后,火上澆油地用3.21億元再取標王,正因此而使企業最終陷入了財務危機和信用危機之中。我們好多企業家,在取得短暫的成功之后,就頭腦發熱,忘乎所以,似乎無所不能,于是,盲動和蠻干就開始了,接著而來的就是把一些曾經經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的好端端企業,又白白地葬送了。
樹立戰略意識要突破觀念障礙
在“人窮志短”的影響下,中國的中小企業沒有戰略設計就成了家常便飯。大企業往往能夠設計自己的戰略,不像小企業那樣哪兒有錢就往哪兒鉆,也不顧今后怎么辦。聯想集團柳傳志在產業報告會上就談到聯想集團的三個戰略目標:“我們想做一個長久性的公司,要做百年老字號,不急于一下子出名,利潤很高,然后很快就垮了,這是第一條最重要的目標;第二是我們要做一個有規模的公司,要有國際性的市場地位;第三是要做個高技術的公司,不想什么賺錢做什么。”
在中小企業中,也有“人窮”“志不可短”的。創建于80年代初期的順德珠江冰箱廠廣東科龍集團前身,在建立之初便進行了認真的市場調研,并果斷地放棄了電飯煲、電風扇等小型電器,瞄準了電冰箱這個更具潛力和有待開拓的市場,明確了戰略定位。在剛剛改革開放的那個環境里,規模并不大的鄉鎮企業作出這樣的選擇,是需要非同一般的勇氣的,20年過去了,科龍成為中國目前最大的冰箱制造廠家,并成功地在香港發行股票融資。科龍在戰略設計下由小變大的成長歷程,應該對于中國的中小企業有深刻的啟示。可是,像科龍這樣的企業,在現實生活中,實在太少了。
每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的MBA畢業典禮上,都有商學院院長語重心長的教誨:“你們要時刻牢記:華爾街沒有免費午餐”中國的企業家聽到這句話,至少會有三種不同的反映:如日中天的企業家對它不屑一顧;正處于危機中的企業家深感震撼;已經失敗的企業家發生強烈共鳴。投機心態正是我國企業家在左顧右盼的企業經營中最容易滋生的情緒和最容易陷入的陷阱。因為不管是商品市場投機還是廣告宣傳的投機,不管是“關系網經濟”投機還是近年來盛行的企業兼并投機,總有一夜暴富的勝者。這些勝者又給更多的企業家造成極強的示范效應。于是,投機像是可以傳染的疾病,在無數企業中蔓延,也毀掉無數的企業,因為你即使投機成功9次,第10次失敗也會結束企業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