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我們舉行過一次企業家沙龍,在談及企業存在的問題時,與會的企業主都在抱怨員工的素質不好,管理的難度很大。面對這一問題,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幾乎沒有達成什么共識。 這里有一個問題,大家對于素質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當然不同了。有人說穩定是素質,有人說經驗是素質,有人說高學歷是素質,有人說服從是素質,有人說有執行力是素質等等,不一而足。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自然差異很大了。那么,到底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企業里對人的素質是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同的崗位對人的要求不同,而且企業也不能以一個標準來衡量各個崗位的人員。我們對企業員工的素質要求,也是分為三個層面,即合格員工,優秀員工和卓越的員工。大多數的員工只要求合格就可以了,判斷的標準就符合企業的行為要求,而行為要求則是我們作為專業的管理咨詢師,建議企業必須編寫《員工手冊》。令人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企業管理規范的基礎相當薄弱,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手冊。有的就是有,也是照抄照搬,不符合企業的實際。同時,我們在要求員工素質的同時,企業主自身素質也必須提高。有道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企業也是一樣,有什么樣的老板就有什么樣的員工。有的企業明令上班時間禁止吸煙、酗酒、賭博,破壞者往往是企業主,或是企業主的管理團隊。所以,素質提升必須先從管理層抓起。 素質問題更主要的體現在一個團隊效應上,需要每一個團隊成員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這使我想起了一個管理原理—“米格-25效應”。這個原理說的是前蘇聯研制的米格-25噴氣式戰斗機的許多零部件與美國的相比都比較落后,但因設計者考慮了整體效能,故能在升降、速度、應急反應等方面成為當時世界一流。米格-25效應強調的是個體最佳組合的整體效應發揮。作為企業符合崗位要求的素質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現有的人員組合好,讓他們發揮出才能,這是問題的關鍵。當然,在能力發揮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素質則更為理想。如何才能進行合理的人員組合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實現最佳知識、技能組合。是指組織成員之間在知識、技能上揚長避短,科學互補。在組織的基層,主要體現為不同技術工種與專長的合理配置。這一點要求我們作為管理者,既要知人,更要知己。知人尚且不易,知己則更難。正因為這樣,古人才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二是實現最佳年齡組合,是指組織中的各成員的年齡實現合理搭配,合理的年齡結構應是老中青結合的梯形結構。在我任職某公司總經理時,由于企業主比較年輕,且非常有激情,我們副總級崗位配置都是實戰經驗豐富,長我幾歲,決策時實行集體討論。三是實現最佳氣質、性格組合。是指群體成員之間在氣質、性格上的相容與互補,人們通常把人的性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種,也有人把人的性格劃分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緒型。國外企業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滲透,他們往往依照人的血型的不同進行人員的組合與搭配,例如A型總經理與B型副總搭配,B型總經理與A型副總搭配,O型總經理則需要與A型、B型副總搭配。他們還將人分為九種類型,進行相應的搭配,體現出團隊整體素質的提高。聯想集團創辦之初,柳傳志提出的“搭臺子,建班子,帶隊伍。”,一定是進行了人員的有機組合與搭配,否則就不會有今天的聯想。對于一個具體的員工而言,造就全能冠軍比較困難,培養單項冠軍則是能夠辦得的。我們不要奢望以一個模子來要求人,苛求人。允許員工個體差異的存在,世界也因這樣而精彩,承認并面對這個事實。主要的是把適當的人放在適當的崗位上,整合團隊優勢,是我們提高素質的關鍵。更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我們個人的要求來要求員工,而是以企業的需要出發,從崗位的具體要求出發。我們常常講,管理者用人時需要有兩個方面的突破,敢于用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敢于用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這樣也是所謂的素質整合。這樣想的時候,才真是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