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總是有機會和比較多的老板、經理人,包括員工進行對話和交流。我們常常會面對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管理。其實,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不會有標準答案。每一個人所講的,包括那些大師們說的,也都只是自己的體會,或者自己的經驗,都是針對某一個組織的具體實踐,以及他們自己所做的智慧總結。
但是,不論怎么講,戰略決定成敗,思路決定出路,這還是對的。頂層設計是老板的事情,戰略規劃性的原則,也是需要老板考慮的問題。如果連船長自己都不清楚要到哪里去,整個船的航行恐怕就是一個大大的問題,全軍覆沒也就不足為怪了。
對中小微企業來說,我還是比較贊同中國“管理教父”級人物柳傳志先生的話。“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這已經是非常經典的智慧,無論新創業的公司也好,還是“骨灰級”的企業,定期的戰略、使命的檢討,還是非常必要的。搭建班子,優化團隊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是優秀的人才在一起,就能把事情做得優秀,把活兒干得漂亮,是需要方方面面的協同作業,執行力的提升需要每一個細節處的用心,才能把對的事情做對。放下管理,趕快領導吧。這話是曾被譽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韋爾奇先生說的。在組織柔性化的時代,更加需要英明的領導,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高績效員工隊伍的打造,需要領導者的思維,需要正面的價值導向。聽慣了那些土豪們的創業奇跡,那些套路很深的傳說,已經沒有什么吸引力了。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先生,提倡企業要有經營哲學,作為人,何為正確?我們也相信,正確的事情是由正確的人做出來的,什么是正確的人呢?“敬天愛人,思利他”是稻盛哲學的主要命題,是一個高境界的答案。作為中小微企業的老板,過人之處,不在資金,不在技術,不在才智,而在于正確的心智模式,高超的思維理念。按照當下流行的話說,就是情懷,就是詩與遠方。說白了,做企業,就是做人,一切從老板自身開始。
偉大的“現代管理學之父”,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的彼得·德魯克先生,曾經有非常經典的三問:
我們的事業是什么?
我們的事業將是什么?
我們的事業應該是什么?
以做老板為職業的人,首先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你不是在簡單地做一件事,你是從事一個行業,在做一件事情,是一大攤的事情。對這個認知,就是定位,檢視我們是不是在做事業,是不是有定力。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太過聰明是一種災難,沒有堅守和堅持,你很有可能就會改轍易道,做了不正確的事情。中小微企業沒有深厚的根基,沒有持續的錘煉,是經不起折騰的。我們倡導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質,需要的是“吾道一以貫之”的職業操守。更何況每一個老板的背后,都有一幫員工,都有無數的家庭,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生活,是與企業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的。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做好企業,無論大小,都是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擔當的。
資訊發達,信息過剩,快速變化,給我們每一個企業人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只有活著,才會有好好的活著。創業與創新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成為了一種極為時髦的語境。既要有敢想敢干的激情,又要有理性踏實的實干。每一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十年磨一劍,功道自然成。老板需要有強大的內心,久經風雨,將產品做到極致,哪怕就是一根吸管,也要有“品質是另一種高度”理念。
人間四月,復復年年。逝者長已矣,來著猶可追。每年的這個季節,都會想起那些已去的人們,那些老板、那些經理人、那些走進過我生命的人們,難免感物傷懷。同時,也會有一種自我的檢省。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一個人的社會屬性,家庭屬性,組織屬性,既有歸屬感,也有責任感。精準的認知自己的責任,我們才能夠做好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做好更好的自己。如同稻盛和夫先生所說的那樣,活著,就要感恩。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貧窮是一種可以遺傳的精神疾病。努力奮斗,有品質的工作,實現夢想,不僅僅是滿足我們物質的需要,更有精神文化的享受,一個擁有豐盈內在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為此,再一次走進老子學院,學習傳統文化,汲取知識,滋養生命,強大心靈,面對一切,從容應對,更好的做好自己的一切。永遠都不要做,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文化上的盲人,心靈上的惡魔。即便為了自己,也要學習成長;何況家庭、組織、社會呢?!做好自己,影響更多的人,老板們行動起來吧!(何東征)
2017-04-30金華,肯思特咨詢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