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三喜奠基 家族24代享富
每當企業家第二代言行荒腔走板,或涉入官非時,臺灣媒體的評論不外乎,「富不過三代」。美國洛克斐勒家族常被稱為資本主義的象征
,便在于其富不但超過3代,且多數成員樂善好施、襄贊藝文,不以財富驕人。其實,富裕延續超過3代的家族,在中國歷史上所在多有;然而
,像山西省太古縣曹家般豪富長達24代,卻也不多見。而這個傳奇的濫觴,則是明末清初商人曹三喜。
山西省在上古、中古雖曾有風光的歲月,但近代以來卻一直是個窮困的省份,許多山西人只得離鄉背井奮斗;于是,也產生不少富甲一方
的晉商。這些晉商發跡的故事,大都與曹三喜大同小異,商戰策略與核心精神也幾乎雷同,即「以利制權」,那就是事業發展以賺錢為第一目
的,哪怕只有蠅頭小利的生意,晉商都會嘗試,而且都在該行業做得有聲有色。
青少年時代,曹三喜的家鄉天災連年,不少太古縣人連溫飽都不可得,只得被迫出走。曹三喜跟著幾個同村的壯丁,一起前往山海關外的
三座塔(即今日遼寧省朝陽縣)落腳。此地并非明帝國的領土,而是滿洲人的地界。剛到三座塔時,曹三喜只能打零工維生,之后輾轉落腳在
一家農戶中幫工,跟著農戶一起種黃豆、磨豆腐,由于工作任勞任怨,農戶非常喜歡他,甚至將女兒嫁給他。
東北黃豆質量極佳,曹三喜結婚之后,夫妻倆與幾個當地人合伙開設豆腐店,店名取作「三泰號」,并將豆腐渣養豬出售,將黃豆的價值
發揮得淋漓盡致。由于曹三喜手藝愈來愈精進,所制豆腐供不應求,經過好幾年的辛苦經營,營業額蒸蒸日上。此時,原本的合伙人要求拆伙
,曹三喜也順勢自立門戶。
保留了「三泰號」的店名,曹三喜繼續經營豆腐與豬只生意,還賣起高粱酒,店里賣的產品愈來愈多,變成了雜貨店。由于比游獵民族的
滿洲人更懂得苦干實干做生意,不久后便買下原先合伙人開的店,「三泰號」躍居三座塔首屈一指的連鎖店鋪,更成為當地的地標。
后來,隨著清帝國愈來愈富強,三座塔的外來移民愈來多愈多,各種產業也日益發達,清政府決定在三座塔設縣治理,縣名即沿用至今的
「朝陽縣」。當時,曹三喜的店鋪早已遠近馳名,當地遂有「先有曹家號,后有朝陽縣」的說法;足見曹三喜在朝陽縣的地位,也可證明其與
清政府有密切往來。
之后,曹三喜的事業隨著清國開疆辟土,不斷增設新據點,將商號拓展至赤峰、凌源、建昌、沈陽、四平、錦州等地,成為清朝最重要的
企業家之一。
當清南下滅明,并將疆域拓展至蒙古、新疆,曹三喜的經商范圍也擴大至華北、江南與西北,于是他決定將整個事業體的營運總部,遷回
家鄉太古縣,在北洸村建立了巨大壯麗的曹家大院。
隨著電視劇《喬家大院》走紅,晉商所興建的家宅變身成為觀光勝地,離喬家大院只有幾里之遙的曹家大院,也不例外。曹家祠堂迄今仍
陳列著曹三喜用過的推車、砂鍋、打狗棍、扁擔、石磨、豆腐筐,供后人憑吊其創業的辛勞。
以晉商之精明,他們將營運總部設在家鄉,為的不僅僅是衣錦還鄉,而是山西獨特的地理位置。一來,山西距離清帝國首都北京不遠,可
以就近探知清政府的諸多政策;二來,山西是蒙古與華北、華南間的交通要道,通有運無原為商機所在,若將營運總部設在他處,實為舍近求
遠;三來,晉商任人重視血緣、地緣,如此可訓練子侄、宗族、鄉人從商,而曹三喜等晉商特別重視族人與員工的教育,才得以打破「富不過
三代」的魔咒。
曹三喜過世后,子孫繼續將家族事業規模深耕擴大,幾乎涉足所有產業,到了一百多年后的道光、咸豐年間,曹家已在中國各地建立了六
百四十多個商號,甚至連帝俄首都莫斯科也有據點,堪稱跨國企業。曹氏一族的風光綿延長達24代,持續到了清末民初的曹克讓,才因戰亂而
家道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