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手里有兩張十元的鈔票,一新一舊,舊的還有些臟,請問假如你現在要買一件十元以下的物品,請問你通常情況下,你是愿意付出新的還是舊的呢?
----- 當亊人的信息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 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不對稱信息理論的開創者是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可是他的開創性論文<<“檸檬”市場>>(在英文中,次品俗稱“檸檬”)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后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 幾經周折,這篇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秊刊>>上發表,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這篇論文描述了這樣一個簡単的模型. 假設有一個二手車市場,里面的車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都一樣,但其質量有很大差別. 賣主對自己車的質量了解得很清楚,而買主則沒法知道車的質量. 假設汽車的質量由好到壞分布比較均勻,質量最好的車價格為50萬元,買方會愿意出多少錢買一輛他不清楚質量的車呢?最正常的出價是25萬. 那么,賣方會怎么做呢?很明顯,價格在25萬元以上的“好車”的主人將不再這個市場上出售他的車了. 這樣一來,進入惡性循環狀態,當買車的人發現有一半的車退出市場后,他們就會判斷剩下的都是中等質量以下的車了,於是,買方的出價就會降到15萬元,車主對此的反應是再次將質量高于15萬元的車退出市場. 依此類推,市場上的“好車”數量將越來越少,最終導致這個二手車市場的瓦解. 在這里,人們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選擇”,它出現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對稱.
阿克洛夫的二手車市場模型揭示了一個簡単卻深刻的原理,不愧為信息經濟學的開山之作.
其實,“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則不僅存在于貨幣流通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著類似現象. 比如,我們可以把不講誠信的人比喻成“劣幣”,講誠信的人比喻成“良幣”當一個社會中不講誠信的人能夠獲得巨大好處,而又不受到什么處罰時,講誠信的人就會越來越少,“劣幣”就這樣驅逐了“良幣”. 社會上假文憑越來越泛濫的原因也在于此,假文憑不像真文憑那樣需要花費無數的心血與才智才能取得,如果假文憑在求職中也能蒙混過關,即使被發現也不會被法律追究,那么人們會寧愿要假文憑而不愿費力地追求真文憑. 再比如,在大鍋飯盛行的時代,能力強,水平高的人就常會被平庸之輩排擠——既然不論做好做壞都行到一樣的報酬,還有誰愿意去費力做好呢?
其實社會上,現在很多人反對《勞動合同法》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不守法并沒有受到懲罰,不守法的成本遠遠低于守法的成本。你說這個狀態下,你愿意守法還是不守法呢?
以上內容版權歸行隆咨詢首席咨詢師宋勸其老師所有,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投訴電話:021-6121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