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5月21日20:30--23:00
主題:第五講:《互聯網營銷層級》
仲昭川:今天的話題,又是一個悖論。任何功夫,到了修煉境界,就不再有分別心。早年間的百曉生,如果是一個絕頂高手,就不會去作什么《兵器譜》。真正的武林世界,也不會按照門派和武功的路數,來分高低上下。討論營銷也是如此。不管是葉茂中的“大小套餐乾坤術”,還是趙強的“冠軍銷售大挪移”,都是出道很早的泰山北斗。誰封的?企業用錢封的、媒體用真金白銀的版面封的,總之都不是憑空吹出來的。因為營銷,是個硬功夫,最終拿效果說話,說別的沒用。他們的老本兒一輩子也吃不完。誰不服,也是干瞪眼。
說起這些年的互聯網營銷,不管是杜子健的微博營銷、還是鄭俊雅的顛覆式營銷,都是面對面的、通過心智博弈征服了人心的,不是一批人,是一大片市場里的絕大多數。請注意,這可不是什么政府號召的,這是自己搏出來的。
對于以往這些成果,如果有緣相遇,就不要失之交臂。這是成果不是用來評價的,他們只是在合適的時間、服務于合適的人、一起去做合適的事。不管是否由于機緣巧合,他們都曾經合適過,也就順理成章的擁有了他們的粉絲,營銷了別人,也營銷了自己。這就是營銷。
史賢龍:過去如此,未來呢?互聯網英雄譜排榜規則是否有變化呢?我觀察研究杜子建等與我們的咨詢及培訓界的區別,我逐漸發現一個很大的區別。
沈坤:我對互聯網營銷一直很敬畏,因為自己是從傳統營銷一路走來的
仲昭川:現在的互聯網,都是水電陽光系列了,物理的互聯網已經成了為生態,全社會都被籠罩。一句話:沒有局外人。
史賢龍:今天有個年輕人在微博里私信我,說是喜歡營銷策劃、互聯網營銷,問問怎么辦?把我給問楞了。過去我都是讓他們去學習、進入咨詢策劃公司、進企業。大致這個路數。但我發現這樣是不對的。
老杜的華藝,能把一個對營銷或者網絡營銷一無所知的人,逐步培養成一個懂營銷、操作營銷的人,馬上能用,還能賺到錢。這是營銷的真學校。我們咨詢策劃培養一個人,周期長、速度慢、成活率低。所以,杜子建的營銷是解決人,我們咨詢策劃的營銷都是在解決物,或者說企業營銷。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營銷。
仲昭川:對。營銷就是圍繞人的學問。與過去圍繞產品和服務的營銷路子不同了。以前那是科特勒的路子,完蛋了。
史賢龍:在今天這個時代,老杜成為大V,成為微博營銷的旗手,成為屌師,這是有道理的。他確實代表或者幫助了有需求的用戶。
酒爺老謝:我們是起點找終點,杜子建是終點(人)反推。
史賢龍:最近我在認真琢磨這個問題。這是需要營銷人,尤其是我們這些為企業服務的營銷人認真對待、研究的大課題。
沈坤:我認同老史的發現。
仲昭川:用戶體驗對他們是生命。以始為終!以終為始!都是制勝之道。
史賢龍:比以終為始更重要。關鍵點不是這個。現在不辨析,先留下這個話頭。
酒爺老謝:老杜最近讓我關注戲劇(觀眾)心理學。提示我:一部電影為什么大家都來看,并且各有各體驗?
史賢龍:這個他在《微力無邊》里有談到過。余秋雨對此也有論述。跟老杜的概念略有不同。也有相通處。
仲昭川:體驗是老杜的關鍵詞,這個是發力點。
史賢龍:現在在說感知。往更具體方向落。
沈坤:認同
仲昭川:我們現在就舉葉茂中的例子,一定有人感興趣。為什么有人神化他?因為他的確從來沒敗過,而且賺了大錢,至今還在賺錢,你們這疙瘩是不是互聯網時代,他都不在乎,全都不管。牛吧!首先他很實在,上來就跟客戶說:我相信你們的實力,也相信你們的產品,但你們必須正正規規的做市場,不能投機取巧,更不能單靠我,那肯定不行。
諸位!你聽聽人家葉茂中上面說的這番話,誰敢說。這話企業肯定愛聽,馬上問計:那你說怎么才算正規的做市場,我聽您的。
于是葉茂中就接著說:如果你們能拿出三千萬以上,做電視廣告,再拿出一千萬以上做平面廣告,只需要給我三百萬,我今年就讓你達到行業第一,具體怎么做看我的,你別管。放心就給錢,一次性,三百萬。我肯定拿出針對你的套餐。不放心就另請高明。
這,叫霸道。叫殺氣。
沈坤:是啊!策劃做到這份上了!
史賢龍:酒爺記得李克的12個字吧?你有病,病很重,有藥治,藥很貴。——李克
酒爺老謝:永遠記著
仲昭川:李克是誰?
酒爺老謝:煙草第一策劃人。
仲昭川:哦。孤陋寡聞了。
酒爺老謝:代表作:黃鶴樓、和太下、玉溪莊園等
仲昭川:我來簡單講講葉茂中的乾坤術。話說到這個份上,企業哪有不放心的?葉茂中的案例都是有目共睹的。企業看重的,就是葉茂中的套餐。中醫管這個叫配方。但是企業忽略了一點,葉茂中開頭就給了他們設計了一個大套餐,四千多萬。誰玩兒啊,誰也不玩!要玩就不找你葉茂中了。
企業都堅信一點,只要找了葉茂中,那四千萬就省下來了,這叫什么?這叫偷雞摸狗,投機取巧。表面上他們答應葉茂中,合同里面也簽了“不投機取巧”這一條。實際上怎么可能不。于是,自己開始蒙自己,合同簽了,三百萬一次性到賬。
史賢龍:我2006年寫一篇《葉茂中為什么賺了大錢》的文章。
仲昭川:你不早說。
史賢龍:老仲既然以葉茂中開頭,我就摘幾段分享一下:
葉茂中毫不對客戶遷就,毋寧說是有點“霸道”:“炒”客戶在葉茂中的頭腦里從來不是一樁服務不善的“罪過”。葉茂中明確說從來不去找客戶(也就向客戶去推銷自己),不參加任何比稿(葉茂中的收費歷來一次性收完在業內也是另類),因為廣告公司不是“應招女郎”。但葉茂中確實將自己做到了德魯克所說的營銷的真正境界:營銷就是讓銷售成為不必要。真正的營銷是創造預期客戶的購買動機,也就是制造目標客戶的“預購狀態”。
葉茂中是如何成功營銷自己的呢?換句話講,葉茂中憑什么將自己的個性賣成大生意呢?這是我在這篇隨感里想談的核心問題。
葉茂中是誰?葉茂中做過什么?葉茂中能做什么?這三段問話及回答成為葉茂中公司10年不變的廣告形式(變化的僅是在做過什么里增加新服務的客戶),有什么創意呢?但這符合葉茂中的觀點:廣告是做給目標客戶看的,有沒有創意不重要,目標客戶看不看得懂、有沒有效果才重要,因此非目標客戶喜不喜歡廣告不是廣告人考慮的范疇。
但光是這三句話包括不斷更新的案例是否是葉茂中這個品牌的DNA呢?我認為不是。
葉茂中DNA究竟是什么?
核心不是葉茂中永遠不愿摘下的帽子,不是那些狼或豹子的圖騰,不是這些話里的“我是誰”,而是“我為什么能為客戶奉獻有效的廣告”----玩命、對自己狠點、狼性豹膽、沒有創意就去死等。所以葉茂中最聰明的一句話就是:我只在想(意思是其他的都不想)如何服務好我現在的客戶,如何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這才是葉茂中真正的成功之處:告訴現在的客戶、未來的客戶、曾經的客戶我都是為你們拼命、玩命的!
還有什么比能制造出這種客戶感覺更好的營銷呢?
葉茂中清楚,能買他的服務的老板需要的就是這個承諾。這些老板在一次性掏出七位數的人民幣前需要的不是比較(比稿)、不是理論或方法論(葉茂中從來不談這個)、不是案例(那與新客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而是有人敢于在任何人都不敢承擔風險的時候大聲告訴他:我能!
當這種“我能”由“最好”變成“唯一”的時候,葉茂中獲得了無人可以企及的成功。
毀謗之聲也隨之而起,一將功成萬骨枯,在這些成功的光環背后還有不少“馬失前蹄”的夭折企業或案例,葉茂中怎么面對呢?
聰明的他仍然借自己的“狼宣言”將唯一的漏洞堵死:我們的策劃已經不再滿足于客戶的認可,更要求客戶的成功,好方案得不到完善的執行,我們一樣憤怒!----還有什么可以說的呢?
葉茂中借這個宣言已經再告訴那些“失敗案例”客戶:你的失敗不是因為我葉茂中,而是你們的執行有問題!我葉茂中比你更憤怒!別以為給我7位數人民幣你就覺得冤!
營銷做到這種地步,客戶只會分兩種:選擇(意味著崇拜)葉茂中或不選擇(通常是嘲笑甚或謾罵)葉茂中。讓選擇葉茂中的老板覺得是值得的,不選擇葉茂中的在說什么又有什么關系呢?
葉茂中本人營銷的成功里有比他營銷的企業案例更豐富的內涵,值得營銷人、企業人、咨詢人、廣告人深思。
看到他在《BOSS堂》里萬變不離其宗的在制造自己品牌DNA的客戶感覺,實在不知應該說他是高明的誠實,還是應該說他具備最狡猾的生意頭腦!
仲昭川:很精彩。還好,跟我的不矛盾,不然我今天完蛋,就沒法往下講了。
史賢龍:葉茂中封死了自己的命門,堵住了客戶的嘴。很聰明。但葉茂中的氣門開始側漏了:肯相信4000萬或1個億就能成功的企業家,越來越少了。我們不是批判葉茂中,而是借葉茂中這個現象談營銷。葉茂中本人營銷的成功里有比他營銷的企業案例更豐富的內涵,值得營銷人、企業人、咨詢人、廣告人深思。
仲昭川:葉茂中可不是吃閑飯的,那什么人吶,直接出絕活,不含糊。合同期滿一看,成了,皆大歡喜,又多了一個成功案例。不成,企業自己認倒霉,偷工減料了,偷奸耍滑了,心里有愧,誰都不能怪葉茂中。葉茂中這套戰法,就是立于不敗的功夫。
拆開了看,還是上一次我所說的“心術、法術、技術”。葉茂中和他的團隊一樣不缺,人家練的是全套,走的是系列,沒說的。后來江湖上出現了一批玩定位的,跟客戶開價,就是一個“大小套餐”:要么四百萬,搞咨詢,要么20萬,來聽課,企業老板都覺得自己很聰明,誰給你四百萬?都直接給20萬,撿個便宜算完事兒。
諸位!最后誰得便宜啊?玩定位的。這就是跟葉茂中學的。別人為什么沒法跟定位那幫人一樣去學葉茂中呢?因為沒有里斯和特勞特這樣的大旗。于是,大家紛紛都去國外找大旗,關于大學里的退休教授,一下子都發了財,都愿意來中國“旅游”,不僅不花錢,還賺錢。不僅賺錢,還長期賺大錢。這,就叫中國國情。
史賢龍:這是我們討論的意義。不是對葉茂中批判。葉茂中、包括定位對營銷的貢獻,不可否認,不必否認。
【私聊會“互聯網黑洞與煉金”系列講座緣起】
私聊會,是BiiA商業智慧創新聯盟發起的,以整合最優質智慧資源,為萌友提供行動創新解決方案的組織形式。私聊會專題微信群,以交流熱點專題、深度專業為核心的思想討論群。
私聊會榮幸邀請《互聯網黑洞》作者,仲昭川先生,BiiA商業智慧創新聯盟發起人,《產品煉金術》作者史賢龍先生,與一百位智業、企業借同仁,對談、圍觀、討論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世界、互聯網泡沫、及如何在互聯網黑洞里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