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中共重慶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開幕上,市委書記薄熙來說,能不能擴大開放,關鍵在領導,核心在干部,要營造清正和諧、積極創業的行風、民風和黨風。他強調,"只有不稱職的干部,沒有不稱職的百姓"。好一句“只有不稱職的干部,沒有不稱職的百姓”。在這里,我不禁要為薄熙來書記的這句沁人肺腑的話語大聲叫好!一.只有愚蠢的干部,沒有愚蠢的群眾.沒有錯民,只有錯官。 薄熙來書記說的這段話雖然不是他的“首創”,但卻再一次表達了觀念,就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搞得好不好,不能總是斥責下級,斥責群眾,而應該先問問領導自己,問題看起來出在基層和群眾,但問題的實質還是領導,還是干部。“只有不稱職的干部,沒有不稱職的群眾”,和我們過去常說的,“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領導”是一個道理。沒有錯民,只有錯官,這不正應了古語:“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是沉是浮,關鍵在于舟的好壞,而不在于水。二.薄熙來的這句話是官民關系的準確定位 “只有不稱職的干部,沒有不稱職的人民”,薄書記此語是一個基本判斷,是官民關系的準確定位,是對當下官員們的期待,也是一種約束,一種要求,一種公仆身份的角色回歸。“只有不稱職的干部,沒有不稱職的百姓,”薄熙來的這句話,重新將干部與百姓放到了一個“不平等”的評判臺——黨的干部是為人民服務,干部的成績大小就要看人民群眾的滿意與否。工作如有失誤,責任則在于干部的“不稱職”。這就像在一個餐館,服務生的工作核心就是為了顧客的滿意,當服務生與顧客因為服務質量發生沖突時,顧客的觀點永遠是第一位的。薄熙來的這句話也就預示了一個評判標準:當再有干部與群眾發生沖突時,群眾的價值觀、群眾的利益,則應該被放在第一位!三.當官不稱職不如回家賣紅薯由于“官本位”思想等原因,中國的各級干部中,有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己當成是與百姓“與眾不同”的角色。“學而優則仕”,這些人認為,當了干部、當了“官”自己就可以從百姓中區別出來,就可以成為管理、甚至是駕馭百姓的“高高在上者”。這些人凡事只看上級的臉色、只聽上級的指示,很少甚至根本就不理會群眾的聲音。當然,如果出了問題、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們首先怪罪的一定是“那些刁民”——把責任全部推給群眾百姓。再大的航船,決定航向的也只有少數幾個人。各級領導干部,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領導改革發展的中堅力量,和各項事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落實者,其素質高不高,責任心強不強,推進工作的措施得力不得力,從來就不是個人的事。大的來說,關系到一個地方的發展;小的來講,關系到一個單位、部門的面貌。“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因此,一個地方發展得快不快,好不好,很多時候不是在比老百姓,而是在比領導!四. 這句話卻給群眾百姓撐起了腰薄熙來的這句話,顯然在給各級干部施加了一定工作壓力外,還給了那些“雙眼一直朝上”的干部一個暗示:“惟上”出路不大。作為黨的干部,只有雙眼朝下用心聽取群眾百姓的呼聲,腳踏實地認真為群眾百姓干事,兢兢業業地努力勤奮工作,才有可能換來群眾百姓的滿意,換來自己的“稱職”。 一句“只有不稱職的干部,沒有不稱職的百姓”,讓干部們感到了做個“稱職”干部都很不容易;然而,這句話卻給群眾百姓撐起了腰——沒有我們群眾百姓不稱職的,如果有了問題要打板子,就打干部去吧!五.指出了做稱職干部的三點“標準”薄熙來的一句“只有不稱職的干部,沒有不稱職的百姓”。看似很平常普通,卻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富含哲理,特別是他所提出的稱職干部“標準”:一要有開拓精神,“想干事”;二要有科學態度,“會干事”;三要有操作能力,“干成事”。既體現了我們黨對干部的基本要求,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品德,也道出了干部為官從政的真諦,樸素簡潔、好記易懂,擲地有聲,發人深醒。對稱職干部的三點“標準”,我的理解是:首先是當干部要對誰負責的問題,“要有開拓精神,‘想干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把自己不當干部”,肯定是不稱職的;其次是當干部要怎么干的問題,也即既要“有科學態度,‘會干事’”,又要“有操作能力,能‘干成事’”。知識水平與常人不相上下,甚至“其智反不能及”,僅把“公務員”當作維持生計的手段,這些大概就不稱職。“屁股指揮腦袋”、“外行領導內行”恐怕就更不應該;再次是當干部稱不稱職由誰說了算的問題。有些干部總以為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而群眾則“微不足道”,干不好事情不是自己知識不夠、方法不對,而是群眾太“愚昧”,素質太低。更有甚者如最近落馬的貪官傳志福、蔣勇、黃云、鄭治、馬平,不僅干不好事情,反而把職位當成謀取私利的工具,從老百姓的角度看,無疑都是不稱職的。六.給各級干部敲響警鐘“只有不稱職的干部,沒有不稱職的百姓”,薄熙來書記的這句話可謂一針見血。領導官員的素質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發展水平。有些干部干不好事情,不是反思自己是不是方法不對,是不是不夠稱職,而是找客觀原因,甚至歸咎群眾素質太低。薄熙來書記這句話給這些干部敲響了警鐘。現在中西部很多落后地方發展緩慢,多少年山河依舊,民眾生活艱難。但當地主政的官員們往往只愿從客觀上找原因。不是嫌自然條件稟賦太差,山窮水盡,資源匱乏。就是怪群眾文化低,勞動力素質差。或者埋怨老百姓思想落后,自己講話曲高和寡,沒有人聽。更有甚者,吃罷山珍海味,酒勁上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動輒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卻絲毫不肯低頭想想,自己為官一任,到底為當地發展作了些什么?自己身上有什么問題?在此真誠的希望這些官員們對照薄熙來的這番話,捫捫胸口,摸摸良心,好好想一想:作為政府官員也罷,作為人民公仆也罷,你是否稱職?你哪些地方不稱職?你為什么不稱職?薄熙來同志的寥寥數語,確實發人深思。希望有些領導干部能夠對照薄熙來的話好好想一想,多從自身上找差距、少從群眾身上找原因。
作者:翟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