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偉,李廣偉講師,李廣偉聯系方式,李廣偉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房地產資深銷售、團隊管理及潛能訓練專家
    49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李廣偉: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2016-01-20 43191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中華龍之精神信仰傳承與民族凝聚力淺釋

    作者:李廣偉

     2012年10月4日

    (本文已刊登在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第21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一段父子的對話所含的啟迪。

    兒子:“爸爸,你是不是很聰明?”

    爸爸:“你為什么問這個問題?”

    兒子:“我們老師說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只有你發現了相對論,我想你如果不是比其他人更聰明的話,為什么別人沒有發現相對論?”

    爸爸:“不是我比其他人更聰明,只是我與其他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這就像一只甲蟲在一個籃球上爬行,由于它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扁平的,這樣它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在一個有限的球體上爬行,它還以為是在征服一個無限的世界呢。如果這時候飛來一只蜜蜂,它一眼就會看出甲蟲是在一個有限的球體上爬行,因為蜜蜂的視覺是立體的,這對它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你爸爸恰好就是那一只蜜蜂,所以我發現了相對論。”

    對話完結了,接著要交待的就是,這位爸爸名叫愛因斯坦。

    這一段近乎于寓言故事的對話,準確地命中了甲蟲的要害,也命中了人類看世界的局限性。當然蜜蜂的立體視覺也受到了它所能飛到的高度的局限,而鷹可能比蜜蜂更了解地球更廣闊的地貌,但鷹的立體視覺也受到它所能飛到的高度的局限,而人類的宇宙飛船和望遠鏡可能比鷹更了解地球和所觸及的宇宙,但宇宙真的就是人類所看到的那個樣子嗎?顯然不是的,因為人類的科學技術也存在局限性,對于無限的宇宙而言,我們遠遠不敢說我們已站在宇宙的最高點。

    那么,當我們將話題轉向人類社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很肯定地告訴自己,我們也存在著局限性,所以我們就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來審視自己,一切的認知都存在局限性,比如,某些被認為是輝煌的發展,很可能就是在制造災難性的倒退,人天對抗,誰強誰弱?人定勝天還是天定勝人?換個角度看,結論就會不同,人天依存,天人合一。

    人與人又如何?如果都想打敗對方,可能最后是兩敗俱傷,換個角度看,結論就會不同,如果雙方合作,就會雙贏,這是融和共生。

    人類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找到更新的立體的視覺,走出限制,希望能夠到達一個更新的高度,能夠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并確立一個為前行而指引方向的更有意義的信仰的燈塔,以此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與世界和諧相處——“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龍魂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是以“龍”作為代表自身的一個象征性圖騰,這個圖騰自誕生以來就伴隨著中華民族走過了5500年的風雨文明之路途,因此龍圖騰在數千年的風雨洗煉中肩負起承載中華文化與信仰之精髓的光榮使命,肩負著凝聚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

    如果問這個文化精髓與信仰是什么?答案是“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什么是“天”?

    “天人合一”的天,從最古老的中國人的思維中,天是與地相比較而存在的概念。“天”即地之上的宇宙為之天,而地為人腳下立足的,并賴以生活和繁衍的地方為之地。而人在天與地之中間。

    因此,在遠古的認識論中,就有了表述天地的“乾坤”概念,天為乾,地為坤。而世間的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是由天地交融演化而來。這就確立了華夏文化最古老的陰陽理論。

    正所謂:乾陽天開,坤陰地分,萬物屯居,啟蒙立本。

    《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有了天地,然后有萬物,然后分出雌雄,才有男女;有了男女,才有繁衍后代,有夫妻,才有家庭;有了家庭,才有社會,然后有階級分化;有了階級,才有君臣,然后產生尊卑名份,然后需要禮制與法制的維護……

    這樣,隨著天地人的交合,作為人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強到鼎立于天地間,一分為三。

    隨著人類智慧的提升,然后我們又認識到在天、地、人的中間,存在著一個更大的東西,它廣闊無形,獨有而永恒不變,它循環往復,而又永不停息,古代的哲人老子將它稱之為“道”。

    這樣就有了道、天、地、人的四個重要的概念。

    老子說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這樣又有了一個一分為四而又合而為一的觀念,而人只在其中,對于這“四大”的相互依存關系,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是效法地,依賴于大地萬物而生存。而地(萬物)是效法于天,依賴于天(日月、四季、風雨)而生存。而天體是效法于道,即依照自然規律而運轉,而這個“道”(自然規律)就是自然的本質,就是自然的本來面目。

    這就是說天、地、人在道的大家庭里是一個共生體。

    至此,中華的古哲學基本建立了堅實的“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宇宙觀。

    從古至今這個理念就自覺與不自覺地貫穿于華夏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暗示力量,成為一種生存的指南,成為華夏認同與凝聚的一個文化的核心信仰。

    ■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與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空間,也是古人禮敬崇拜的對象。

    《周禮》就規定了祭祀上天(昊天)和土地(后土)的禮儀。將祭品玉器分為“禮天”的蒼璧和“禮地”的黃琮。這種將天地分別祭祀的方式,反映了此時社會精英們對于人與天地的對應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后世對于天地則脫離了抽象的哲學思考,摻入了許多神話傳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輯的“百科全書”《淮南子》中講述了這則廣泛流傳,耳熟能詳的故事:

    上古時期,水神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失敗,心生惱怒,頭觸不周山,不周山是支撐天地的“天柱”,天柱倒塌自然天崩地裂,以致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下洪水猛獸奔涌而出危害生靈。(《淮南子·天文訓》)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砍斷居鰲(大鰲)的四條腿來建立地基。從而使自然界恢復了秩序與生機。(《淮南子·覽冥訓》)

    在這則神話中,人與天地的聯系更加具體地表現在共工與不周山這根天柱上,也表現在女媧煉石補天的行為中,也隱喻了道家對于人與天地陰陽概念中的對立統一。天地的運轉秩序又和人類的生命及人類社會的安危緊密聯系在一起,也隱含了漢儒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說:“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

    在中華文化發展和演化的過程中,“天人合一”的天,其實已演變為一個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它已包含了道、天、地、人這“四大”中的三大,即天代表了“道、天、地”,或者更簡單地說“天”代表了自然的法則。民間的口頭禪常說“天意”,即自然法則,但在過去人對自然法則這種不可抗拒的外力的認知的局限下,也帶有強烈神靈與神力的宗教色彩。

    “合”是什么?對人而言,“合”就是對天、地自然的法則,對“道”的理解、尊重、契合、融合,和合,與自然結合到一起,組合為一個整體。

    所以,“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天地自然的法則要結合到一起,即人要依循、尊重、遵從于自然法則,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不可分離的整體。也就是說,從個人到社會,從生活到社會活動的一切方面,人都要與自然法則取得一種融合、和諧的平衡,人才能立于天地自然中,成為四大中之一大。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萬物”;人有人之道,為人之道在于“循應天地而善待萬物”。

     

    Ø   惟人萬物之靈,最為天下貴

    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雖言之有理,但如果人之貴不能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這個貴就會轉變為賤。荀子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意思是說天有春夏秋冬,有日夜運轉。地能滋養萬物,人能建立治理的秩序。這個“治”就是平衡的藝術。人不僅能自我平衡,還能與自然平衡,所以有所謂的“為天地立心”之說。

    Ø   為天地立心

    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代表了中華民族龍的精神信仰的最高境界。

    其中“為天地立心”,即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天地本無心,但天地的心意就是生化養育萬物。為無心的天地立心,就是要以天地之“心”為我人類的宗旨和信仰,就是要尊重自然,要與自然和諧共處。作為人,是天地養育的最高智慧的生命體,是自然之子,因此,他的存在的終極意義理應用智慧報效自然。為天地立“心”,就是說作為人類應立志于順應天地生化養育萬物的規律,以天地之心為我心,以天地之意為我意,并以此作為人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高的宗旨和信仰。只有這樣,才不愧對自然,不愧對人性的智慧本質和最高準則,這表達了為人的襟懷與宏愿。“為天地立心”就是我們所想所為,要順應天地大道,以天地之意為我意,人與自然為一體,人應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自然共生共榮,這就是“天人合一”宏大的思維格局、為人的最高智慧層級、最高的宗旨和信仰。

    Ø   什么是“合一”的“一”

    “合一”的“一”就是一個整體,一個本質,這個本質就是天、地、人都要共同遵循的自然法則——“道”。

    老子把合符于“道”稱為“得一”,即與道成為一體。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候得一以為天下正。”

    意思是天與道同一而清明,地與道同一而寧靜,神與道同一而靈驗,谷與道同一而盈滿,萬物與道同一而生長,統治者與道同一而使天下安定。

    《春秋繁露陰陽義》曰:“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這也是天人合一的觀點。

    ■《易經》“天人合一”論

    《易經》被譽為中華群經之首的經典。

    Ø   乾德:順應自然,自強不息

    在《易經》中“天”為乾。而乾卦第一,卦意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原是人用來表示觀測日影的工具,在《易經》中用作卦名。乾表示純陽之體,具有剛健雄強,光明正大的純陽的秉性和功德。而“天人合一”在《易經》的乾卦中說:“天(乾)運行不息,象征著一種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所以,我們作為人也要有這種‘乾’的精神,表現出剛強勇毅,一往直前,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文化的根本,所以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文化最遠古關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人生觀的表白。

    《易經》將“乾”的四大品性表述為“元、亨、利、貞”,而要求人去效法。“元”是創始之意,是說乾陽具有創始萬物的功能,而人效法之,則要有創造力;“享”即亨通,通達,乾陽為純陽之體,寬廣、雄渾、奔放、志在千里、不可阻擋,所以能亨通。喻意,人要效法之,要有遠大理想和抱負,開拓而通達;“利”指有利,乾陽可以惠澤天下萬物。喻意,人要效法之,如老子所言“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有所建樹而不據為已有,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已能,為世間立了功而不自居其功。);“貞”,指周正堅固,乾陽遵循天道,不偏不倚,永恒不變,所以天長地久。喻意為人要正直而公道。

    “乾”道之品格:“元、亨、利、貞”就是指示我們為人也要有這種品格,如高山一樣巍峨,像太陽一樣光輝永遠。

    Ø   坤德:柔順含弘,厚德載物

    在《易經》中,坤是地,乾是天。乾德如天高,坤德以地厚。乾德性豪壯,坤德品堅貞。乾德山難撼,坤德可海涵。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韁。含量弘光大,品物咸‘享’。”

    意思是,廣闊無垠的大地啊,是生成萬物的根源!萬物都靠它而成長,它柔順地秉承天道的法則。大地深厚且載育著萬物,它的功德廣闊無窮。“‘安貞’之‘吉’,應地無韁”。安順并且守持正固的行為會是吉祥的,因為應和了大地廣闊無垠的柔順之德。《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象征大地順承的特征。君子應當效法大地的寬厚、和順的德性,容載萬物。

    《易經》是善借天地大象來喻君子德行,這也是讓人類要道法自然。

    在今天,我們倡導的環保觀念,要求人們尊重、愛護和保護自然,也是“天人合一”的具體表現。

    Ø   《易經》的哲學思想

    《周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這個智慧就是“和”,就是“天人合一,融和共生”,追求“天人合一,融和共生”是《易經》的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它亦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核心價值觀。

    北京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字就是體現了這個核心價值觀,就是“和諧”。“太和”是最高的和諧;“中和”是陰陽相互協調產生的和諧;“保和”就是當它不和諧的時候,進行一種管理調節使它和諧。正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天地自然變化形成萬物的規律,萬物各自運蓄精神,保持太和元氣。如此則祥和有益,順種貞固。天道創造萬物,天下邦國和美昌順)。作為一種核心價值觀,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賡續不斷,生生不息。

    《易經》最高的理想就是最終實現人與整個自然的和諧共處,達到“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境界。《易經》說“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意思是人類在享有自然界所提供的生存所需外,也要讓自然隨之變得更加和諧與美好。

    《周易》其智慧,其核心價值觀就是和諧,就是陽剛陰柔的辯證統一,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周易》中所包含的“和諧”內容,更能幫助我們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及至整個社會的“和諧”。

    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經》),意思是知道和諧就是懂得永恒的原則。知道永恒的原則才算是明智。

    ■“融和共生”與社會和諧

    人認識事物最容易忽略的是主宰事物現象背后的系統,系統即各事物現象背后的不可分割的統一性,或必然的聯系。

    世界大而復雜,而人的認識淺而簡單,所以要把握事物的整體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自古以來,我們的先哲就有了這個整體的宇宙觀。

    “融和共生”首先體現了我中華民族中的多民族之間的相互包容融合、和而不同,互相依存的共生關系與凝聚力。然而在這理念的延伸中,更包含一個更廣大的普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就是說“融和共生”還包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一切生命之間的共生、共存、共榮的概念,更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問題的調和、融和、共生、共榮、共存的本質關系。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Ø   圣論與圣人、偉人

    社會矛盾幾千年來一直是人類生存發展要解決的首要的、核心的問題。社會矛盾的解決同時又是檢測人類智慧的一個最高層級和最崇高的標準之一。

    因此,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理論學說都可稱之為“圣論”,而創立這種學說的人,都被稱為“圣人”。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這樣的“圣論”和“圣人”。其一,《易經》是圣論,伏羲和周文王是圣人;其二,《道德經》是圣論,老子是圣人;其三《論語》是圣論,孔子是圣人;還有墨家的兼愛“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圣論,墨子是圣人。

    孟子善養浩然正氣,他提出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是圣論,孟子是圣人。

    還有近代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是圣論,孫中山是偉人,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是圣論,毛澤東是偉人。

    以上的這些思想和人物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孔子所倡導的中庸思想、中道思想,就是強調和諧,和合,融和,就是“和”的文化,和就是調和,調和就象一個交響樂樂隊,幾十種不同的樂器,和合,融匯成統一的樂曲,達到至臻完美的境界。調和就好象調醬料一樣,不同味道的醬料調和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最美味的效果。

    “和”就是一種平衡安穩安靜的狀態。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用烹魚來說明“烹與魚”之間的和諧、平穩狀態的重要性,治國也一樣,國家、人民與治理的方法之間也需要這種和諧、平穩、安定的狀態。老子又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意思是厚重是輕浮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主宰。而輕浮躁動是違背了自然“和”的本質,因此是成事的大忌,只有厚重平靜才是和諧、平穩與平衡的狀態。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唯物辯證法之事物矛盾相應的對立統一,對立是現象,統一是本質,對立是輕浮躁動,而統一才是厚重寧靜、和諧、平穩與平衡,才是事物的本質。正如張載所言:“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各而解。”

    而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謀求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和團結的偉大創舉,是治國的政治協商“和”的演譯。

    同樣,在人類社會,國家與國家,階級與階級,文化與文化,行業與行業,人與人亦應遵循于“和”的生存法則,相互之間不是對抗與否定,而是相互包容、理解、調解,相互尊重,化解矛盾,避免沖突,并達至融和共生、共存、共榮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是養生哲學

    中華民族能夠千萬年生而不絕,得以繁衍生息,不斷壯大,與其博大精深的養生哲學有著直接的關聯。

    中華養生哲學,對于生命,對于養生,對于治病和保健,對自然界的認知和表達方式都有自己習慣俗成與傳承發展的獨特的方式。無論如何它已助養了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歷時幾千年,這就足已證明它的有效性與文化價值。

    其中中華醫學是養生學中的一個博大的文化體系,上至天文(日月星辰,一年四季,每日時辰等),下至地理風水,中至人文(人的醫學知識,人的道德修養等等)都與養生有關,但總結為一個基本規律這就是“天人合一,融和共生”這個天條,這個基本法則。

    中醫的“天人合一”學說是從兩個方面來探討養生:其一是從大的生態環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其二是從生命(小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如《黃帝內經》就反復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因此,中醫就有“天地對應”說、“天地氣交”說、“天地同律”說等,無不反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道家、儒家、佛家等無不注重養生中的“天人合一”。

    ■人類生命中的“天”與“人”

    人是智慧的動物。智慧就是思與悟的后天的思維現象。所以,如果將人一分為二的話,人可被分為“人天”與“人我”這兩個概念。

    Ø   何謂“人天”?

     “人天”是指人生命的天然或自然的部分,這里包含有兩個概念:

    其一是小宇宙,簡括為“肉身”部分。其二是大宇宙,指人“肉身”賴以生存的外部的自然生態環境。內與外的兩個系統合成了“人天”的有機統一的整體。

    Ø    何謂“人我”?

    “人我”是指人類生命特有的自我的思想意識活動,比如,自我概念的確立、發展與發揮,人有理想,有追求,有貪念,人會思考,會追求對世界的認識或企圖改造和占有世界等等。

    Ø    “人天”與“人我”,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就人的生命的小宇宙而言,就是要將“人天”與“人我”看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相成,不可分離,既對立又和諧統一的整體。

    但是,在這對基本矛盾中,誰本誰末、誰主誰次?一般來說在矛盾的雙方,“肉身”為“人天”為基礎,為生命的本源,“人我”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的追求,要以“人天”自然度量和自然法則為基礎,為大原則,為出發點。簡單地說,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應以傷害身體健康而過度辛勞地去追求心靈或欲望的目標,而干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因為這樣做,對于生命養生最終是沒有好結果的。

    Ø   《道德經》談的就是人天和人我的平衡之道,平衡之德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和德是生命的一對矛盾。“道”是生命的根本和基本依據,基本的動力,亦即生命的生存的內在法則。“德”是尊重法則,順應法則,守護法則的靈性與意念。

    “物”與“勢”是指生命后天的一對矛盾。“物”者肉身也,人的一生都體現在身體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死亡的過程。“勢”是指在思想指導下的健康、生活、工作、發展的狀態怎么樣?比如,你有沒有病,有沒有錢,社會地位高不高,名聲大不大,同時也包括社會關系等一系列的“人我”體系外延的部分。

    現在“人我”的外延部分,比如社會關系方面的暫且不談,我們先談“人我”的自身生命部分的“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道理。

    中國傳統的文化認為人體是由先天的道,這個道為之天道,是生命的真正主人和主宰,在中國這個天道表述的文字方式有很多,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表達,道家、煉丹家叫它做“元神”,儒家叫“內圣”,佛家叫“如來”,氣功家叫“真氣”。

    這個天道(元神)是與生俱來,是生命的支點,是自然之物。所以稍不自然人就會生病,人體的自然運作,又是與大自然一體運作的。按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釋,個體生命場是宇宙時空八卦場的一個小粒子。子午線對應人體任督二脈,12個月對應人體12經脈,365天對應人體365個穴,64卦是元神(生命之本源)的人生路線,走完64年以后,元神最初攜帶的生命能量消耗已盡,人進入衰老或死亡期。

    因此,按此生命之道推理,“人我”必須順應和合符“人天”之自然規律,否則逆天者亡,背天者病。

    Ø   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

    《道德經》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意思是說,你能將精神與肉體合二為一,魂魄與身體與大道合一,而不分離嗎?你能將精氣調控得柔和順達,像嬰兒一樣嗎?你能將心靈之鏡的塵埃滌除凈盡,使思想清澈明凈嗎?

    人我與人天是融和、中和,和諧的,這叫“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Ø   天道是補不足,損有余。人道是損不足,奉有余。

    生命的天之道,自然之道是中和,中庸的,是補不足損有余。陽性能量過了,用陰性能量來消弱。陰性能量多了,用陽性能量補足。始終保持一種平衡狀態。

    但是,“人我”的人心之道往往是損不足奉有余,得勢而不知止,造成過貪、過勞、過量,破壞天與人之間的自然平衡,這就會出現生命過早衰亡的現象。

    中國的“太極圖”是一幅世界萬象的平衡圖,一陰一陽,陰陽互動,陰陽互調、互助、互補。所以,最美妙,最玄妙,最善的是居于陰與陽中間的“S”線,“S”線就是掌握平衡狀態的平衡大師。

    “S”線是至善至柔至美的一條生命曲線。它隨著陰陽的互動,隨時隨地,隨機透過動態的柔性合力,將不平衡狀態調節到新的平衡狀態中,當陰多陽少時,“S”線馬上作出平衡的反應,挽救生命。

    就人體生命而言,所謂練功就是求取自身生命能量的平衡,就是調動、啟動、滋養,喚起生命的元神(氣功家講“真氣”佛家講如來,基督講“圣靈”),練功就是拜“神”,拜的真神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元神”,悟道者拜神時燒的是“心香”,這個香火是精氣神,空定慧,未悟道者燒的是“凡香”是外物的香火。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是中華龍的神魂

    龍,一個最古老的圖騰開創了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傳承的“千年接力賽”。龍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龍圖騰在其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集合了中華各部落與各民族的圖騰特色而形成,它因變幻和神揚而備受華夏各民族敬畏膜拜,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故華夏子孫有“龍的傳人”的自我認定。

    Ø   考古現真龍

    自1906年起,日本人鳥居龍藏,1914年、法國人桑志華、德日進,1930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分別到紅山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紅山地區因保存有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而被世人矚目,據此,時至1954年由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將其定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地處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隅,市以山命名。

    1971年春天,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張鳳祥挖出一件直徑約26厘米的C形玉龍,圣龍出土點為一大片紅山文化遺址,經專家學者研究確認為紅山文化晚期遺物,距今不晚于5000年,并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也因此成為了赤峰市的市徽,亦被譽為“中華龍的故鄉”。

    在此期間和以后,亦有為數不少的各類型玉龍和玉器出土。例如,玉豬龍、勾云玉佩上的抽象龍紋圖案等。直至2010年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東拐捧溝又出土一件C形玉龍。

    有關龍的出土還有距今約八千前遼寧省查海遺址聚落中發現一條用花崗巖石塊堆塑的,長二十米的巨龍。距今六千年前遼寧小山遺址的陶尊,其口沿上有由鳥、鹿、豬及雙角動物所構成一種由多種動物融合的龍形。

    由此可見,中國東北部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區是我國最早出現龍的地方。

    自此之后,從夏、商、周到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龍一直在中華大地的文化大舞臺上演變發展。

    Ø   玉與龍結合的奧秘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愛玉。8000多年前,興隆洼人,查海人用玉琢成玦、匕分別作為耳飾和墜飾,裝扮自己。5000多年前,紅山人不但制作多種玉器美化自己,在女神廟中的女神像,更令人叫絕的是,在女神眼內鑲嵌淡青色圓形玉片為睛,使女神顯得神采奕奕,說明紅山文化先民具有愛玉如睛的情懷和用玉如神的技巧。

    玉文化的發展,不斷地影響著社會生活,并逐步廣泛化,深入化,并成為社會的主體,成為了巫與神的媒介,成為了華夏文明基礎的第一塊奠基石。

    商周時期,據《周禮·考工記》載:“禮,天子用全,上公用駹,候用瓚、伯用埒。”這說的是用“禮”,即制度的形式,按社會等級高低嚴格規定的用玉的規范。

    春秋時代,儒家宗師孔子與其學生子貢之間發生過一次關于“尚玉”的爭論,子貢問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玉寡而珉之多與?”孔子答曰:“非珉之多故賤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真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若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玉燥不輕,溫而重,是以君子寶之。”

    由此可見,自古玉文化所代表的是天地道德,禮義廉恥,仁智忠信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傳統的民族性格。

    龍為何物?

    龍是一個人神合一,天人合一的靈體、圖騰。

    馬克思指出:大河流域民族的全部文明就建立在渴求于水的生存需要和與水搏斗的歷史命運的兩難基礎上。

    中華龍圖騰正顯示了這雙重的象征:人與自然的對話、融合和權威與社會的對話及融合。

    “龍”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集天地靈性的優化物。在中國神話中,龍是一種善變化、興云雨、利萬物的神奇動物,傳說龍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雨時潛淵。龍居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它代表了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愿望。

    玉和龍兩者,都是中華文化的代表。而紅山文化及玉龍被認為是中華民放文化的源頭和象征的代表。

     

    Ø   孔子釋《易》曰龍

    龍同時又代表了對中華民族有杰出貢獻和有杰出才華的所有人物的一種比喻和歌頌。

    同時,龍又成為君臨天下的皇權的威儀象征。

    《易經》在中國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易經》中,以龍喻人,以龍喻君子。

    孔子在解釋“潛龍勿用”時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世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也,潛龍也。”

    孔子講的意思是,這是比喻像龍一樣有德有才而隱居的人。世俗改變不了他的節操,他也不追逐功名;從世間隱退不會感到悶悶不樂,不被世人承認也不苦悶。能愉快地實現抱負時,便入世行道;感到憂慮時,便出世隱遁。信念堅定,從不動搖,這樣的君子的所為便是潛龍的德性。

    孔子在解釋“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時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孔子講的意思是:“這是指有龍一樣的德性而行中正之道的人。這種人他的日常言論說到做到,他的日常行動謹慎小心。防止一切邪念,心存誠實,雖然善行卓著,加惠世人,卻不以此夸耀。以偉大廣博的道德行為而感化世間一切。《周易》說:‘龍出現在田野,利于大德之人出來治世’。這是指出現了君主品德的賢人。”

    孔子在解釋“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時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

    孔子的意思是:“這是在說君子要增進美德,營修功業的道理。忠誠信實,是增進美德的主要基礎。斟酌自己的文辭和言行,確立至誠的感情,是營修功業的根基。能把握時機,全力進取的人,可以跟他商計事物發展的征兆;知道事物發展的結局,并可以自己行動適應結局的人,可與他共同保存正義。能夠做到這些,一個人就能夠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處在下位也不憂愁,因而能夠勤懇振作,自強不息,隨時警惕,小心行事。如此,則雖處于危險中,也不會有過錯。”

    孔子在解釋“或躍在淵,無咎。”時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孔子的意思是說:“這比喻賢人的上升或下降,居高位或處低下,是常常變化的,這并非出于邪念;他的進取或引退也沒有一定規律,這種進退并不脫離群眾。這說明,君子要想在品德和事業上都有所提高,得到成功。只能是把握時機,隨著時勢的變化而行動,這樣的話就一定‘沒有什么過錯’了。”

    孔子在解釋“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時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氣。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止,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孔子的意思是:“這是說同類的聲音產生共鳴,同樣的氣息彼此吸引而投合;水向低洼潮濕處流,火往干燥之處燃燒;彩云隨著龍飛而聚散,谷風隨著虎躍而產生,圣賢之興起使世間萬物各顯其靈性;因而,以天為本的生物向上發展,依存于地的向下扎根,這就是一切事物各依其類別互相聚合的道理。”

    上述所論說明龍在孔子的眼中就是有德有能的君子。

    在華夏傳統文化中,伏羲、炎帝、黃帝都是龍的化身,乃至歷代帝皇都自命為真龍天子。

    Ø   伏羲是龍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是三皇之一。伏羲氏在天水發源,以蛇為圖騰。蛇為龍身的原形。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這個特大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

    伏羲是龍圖騰的創造者,伏羲氏首德于木,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龍、青帝。

    在漢代馬王堆出土的絹畫中,太昊伏羲就是人首龍身。伏羲的誕生,感天動地,神而化之為龍,其在于歌頌和渲染伏羲非同凡人,有開創文明歷史的大智大能。傳說伏羲登上帝位時,有龍馬負圖出于河。伏羲根據龍馬身上的圖像,聯系天象、地法、物宜,始創八卦,以通天地神明。“古者包犧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府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孔子在《易傳》中講述了這段伏羲通過細致觀察天文、地理和各種事物動物,最后通過思考畫出八卦的故事。伏羲繪成的八卦是來自八個天地自然景觀的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分別代表天、澤、火、雷、風、水、山、地。這就是中華群經之首《易經》的初始。如此偉大的皇帝,偉大的中華諸代元首之首,只有龍的形象方能體現其神圣與偉大。太昊伏羲是真正有文字記載的中華龍文化的開篇始祖;伏羲時代正是中華龍文化的昌盛時代。

    Ø   炎帝是龍

    炎帝是神農氏的后代,亦是龍的后代,其母安登,有神龍之感,而生炎帝于烈山。

    Ø   軒轅黃帝是龍

    黃帝軒轅氏,也是龍。《山海經》記載,軒轅國為龍身,首尾相銜。

    《淮南子》說“中央土地,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意思是說,黃帝是管理四方土地的中央首領。

    軒轅黃帝在位一百年,史籍上說,在這一百年中,國無盜賊,無毆斗,人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年年豐收,更令人驚喜的是,連虎豹都不胡亂吞噬其它動物,蒼鷹也不捕殺雞鴨,當時華夏是一個樂園。

    當軒轅黃帝一百五十二歲時,他離開首都四出巡查。這一年他到了橋山(陜西黃陵),在山下鑄了一個大鼎,但大鼎鑄成時,天幕忽然打天,一條黃龍風卷而下來迎接他。軒轅黃帝與隨從共七十人一齊跨上黃龍,只見黃龍冉冉起飛。因此,在傳說中軒轅黃帝不是死亡,而是白日升天,乘龍駕風云成仙而去……

    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譽春夏乘龍”。

    以上證明,三皇五帝的形象都是龍。自秦漢之后,希望江山社稷世代相傳的中國皇帝們也看中了“龍”可主宰萬物的象征,將之引入皇權政治。從此龍也成為了受天意而掌天下的帝皇的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真龍天子,這樣龍在古代就自然成為帝王統治的化身,但本質上它象征的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最高意志。

    Ø   老子是龍

    孔子也將老子比喻為“龍”

    中華民族的智慧經典《道德經》的作者老子,他博覽群書學知高出當世,既是當時聲望最高的學者,更是出類拔萃的智者。當年孔子前往東周專門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回來后,弟子問他老子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孔子回答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倫,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將老子比喻為一條乘風云而上天的龍。第一層意思是以龍來比喻老子的智慧之高超,第二層的意思是說在孔子眼中龍代表了中華民族的超凡智慧,亦即是說,孔子肯定了“龍”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

    由此可見,“龍圖騰”本質就是代表智慧,就是智者、君子、圣人的象征。古代就有“魚化成龍”之說,以此表達“轉凡成圣”之意。

    ■“龍”圖騰的使命

    龍是什么?

    龍是人神合一的靈體,是一個精神、靈魂和信仰的載體。

    龍圖騰歷經數千年的演化,它承載了什么?龍圖騰承載了中華民族的信仰與凝聚力這一偉大使命。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理念,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于人類,于地球萬物,乃至人類與宇宙之間的關系處理,都是具有終極意義和價值。

    因此,從踐行的角度談,為了能將這一理念轉化為一種現實的普遍社會能量,讓這一理論成為中華民族的信仰與凝聚力和成為人類生活一切方面的指南,這就需要將其轉變為一種社會活化的生活“信仰”。

    信仰的建立與強化很依賴于莊重的儀式,人類自古至今,幾千年一直沒有改變的其中的一種生存的需要就是對“儀式感”的依賴。因為儀式感可以給人類帶來神圣感和滿足人類的神性的深層次的精神需要。人類的神性需求就是要追求美感,追求崇高感和意義感,這也是一切宗教信仰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因此,儀式和儀式感的獲得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有一個視覺化的圖像或形體作為承載體。這個帶有暗示性、激勵性和鼓舞性力量,以致帶有崇高感和榮耀感的圖像或形體,宗教或文史學家習慣稱它為“圖騰”。

    “圖騰”崇拜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表達信仰的一種莊嚴和神圣的儀式,或是一種表達情感,敬畏、尊敬和重視的方式。伴隨著人類的進步,圖騰崇拜的形式或方式一直在演變,但類似儀式用來強化信仰,提升集體的共同認知,認同,認受和凝聚力的本質卻一直沒有被動搖。比如,升旗儀式,加入某些組織,如政黨、宗教、社團的儀式,祭祖、祭先烈的儀式等等,都是這一本質需要的表現方式。

    如果問“為什么”?為什么人類幾千年來都有這種表現的方式?

    簡單地講這就是人性需求中的一種叫“神性的需要”。

    “神性的需要”是人類精神需要中的一種至高無尚的精神需要。這表現為人類對美的追求,表現為人類做事需要有意義感和崇高感,等等。

    那么,要從中華民族博大的傳統文化體系中帶出“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普世價值與信仰,用什么“圖騰”(形象)作為一種視覺化的載體最合適呢?

    出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血脈與情感的歸屬,用“龍圖騰”作為載體是最為合適的。無論從時間和歷史、還是形象的厚重性、到中華民族共同的認知性,認同性、認受性和情感歸屬上,龍圖騰都應是當之無愧。這對于我中華民族的凝聚與發展太重要了,這在世界歷史范圍內也是罕有的。龍圖騰被創造出來后,五千多年來一直與中華民族不離不棄,想必,它承載的偉大的歷史使命就是要肩負起象征和承載起我們中華民族的博大的文化體系與這一偉大信仰——“天人合一,融和共生”。這也應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一份獻禮。

    ■龍圖騰與中華民族凝聚力

    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確和堅強的領導下,伴隨著國家與民族在21世紀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更需要有一種偉大的信仰與凝聚力作為支撐,來凝聚國力、凝聚民心,勵志向上,奮發圖強,伴隨著中華龍的精神信仰的確立,并莊嚴和廣泛地向世界傳播,這一使命就是要引領人類走到那一天:天、地、人、道能融為一體,共生、共存與共榮,人類反對戰爭追求和平,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

    ■關于“智慧層級論”

    人是一種依賴和依從于心靈、價值、思想和欲望指向而行動的特殊生命體。因此,人的一切行動都基本依從于他對世界的理解,并按照什么是重要?什么是次重要?什么是不重要?的次序與層級來采取行動的。這種帶有明顯的次序與層級從屬關系的思維特點,決定和造就了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指向。

    因此,要使人類社會活動的基本指向回歸到天地人之大法的軌道,它的基本動力在于人類首先必須擺正生命、自然、社會與物質的關系,要擺正生命與生命,生命與生態環境,生命與科技文明以及各種事物的復雜關系之間的層級與從屬關系。這樣,人類的努力才不會本末倒置,才不會南轅北轍。因此,這里就提了一個“智慧層級論”的問題。

    Ø   什么是“智慧層級論”?

    生命、生命與生命,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物質的關系,決定了人類、人類的社會關系、人與生態環境與科技之間的層級與從屬關系。這種從屬關系決定了人類使命的層級,決定了人類智慧的層級。

    生命最高,即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和諧是最高的,生命與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是最高的,反映這一目的的使命和智慧是頂級的,最高層級的智慧。

    為生命提供更便利、更舒適、更多豐富的享受的科技智慧是次一級智慧。當次級智慧與頂級智慧產生沖突和矛盾時,次級智慧應讓位和服從于頂級智慧。次級智慧的存在和發展應服從于頂級智慧。對這個層級的從屬的共識不僅為中華民族,更為人類堅定“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正確信仰提供明智選擇的依據。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凝聚力的核心所在,同樣也是世界走向和諧發展的精神信仰與和諧的核心所在。

    ■  關于“中華圣龍信仰”的承傳

    一個民族一定要有精神信仰,如果沒有共同的精神信仰,沒有共同的文化的認同感,這個民族則沒有凝聚力,這個民族就不能稱之為統一的民族。

    要做到讓中華民族的信仰能承傳、發展、壯大、普及天下、惠及萬世,這就象栽樹一樣,首先是要找到適合的土壤,然后落地生根,然后再開枝散葉,然后再開花結果,然后再將果實中形成的新的種子,再在適合的土壤中播種、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樣循環往復,直到廣布綠林,惠及世間。

    那么中華圣龍信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得以承傳,不斷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呢?這里有幾個關鍵性的條件必須積極地創造。

    第一,要從傳統中來,又要突破傳統的局限,建立更開放、更博大的思想格局,只要目的正確,為了中華民族,為了人類的和諧美好,為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共榮,我們一定要以新的思維,新的手段和方法,新的程序和技術,腳踏實地,面向未來。

    第二,要分析歷史和現在世界范圍內一切相關的成功案例,總結其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

    比如,傳統的宗教能做到在千載巨變中生而不變,他們的成功經驗是什么?現代的科學知識,尤其是心理學知識,哪些是有利于我們應用于信仰的建立和傳播上?

    第三,必須立即行動起來,只要方向正確就不怕路遠。要做積極的有意義和有建設性的工作。在干中學,在學中干,不怕走彎路,不怕碰鼻子,敢于成功就意味要直面挫折,不屈不撓。

    第四,一定要創建團隊,創建一個以神圣使命和責任擔當為己任的團隊,建立團隊就是建立了信仰的載體。

    闡述幾個操作的建議:

    從形式上講。

    1、詮釋“新宗教”定義,“宗教”即宗旨的教育。中華龍教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以“天人合一,融和共生”之宗旨為最高信仰的教育的中華民族社會組織。

    2、首先必須要創建“中華圣龍殿”——承載核心信仰的標志物。

    一座神圣的殿堂,象座屹立不倒的峰巔,永立于世人的視覺范圍,起著神圣的影響力,是一個沒有聲音的靈魂呼喚,是一個發動感召心靈力量的太陽。

    就象基督教的教堂,佛教的寺廟,伊斯蘭教的西方一樣具有神圣意味和象征神圣的屹立蒼窮的文化符號。

    中華民族需要有這樣的象征偉大信仰的殿堂。

    3、確立中華圣龍殿的儀軌儀規。

    4、確立中華圣龍殿祭祀的宗旨。

    祭龍是中華民族祭祀和緬懷華夏歷代先賢圣哲和祖宗的神圣的儀式。

    5、確立中華圣龍殿祭祀的日期。

    6、確立中華圣龍殿學習經典(可以分為中華國學和現代思想文化)的內容。可以分為普及版、初級版、中級版、高級版等引導學習的進階指引。當然如能夠將各級學習賦予一個學位名稱更好,可以對信眾起到榮譽感和激勵的作用。

    7、推廣中華圣龍信仰為核心的中華文化活動。

    ■  宗教體系形成的條件

    中國國學與信仰為何要以宗教的方式推行?這主要來自宗教教育的四大特點:1、持續性;2、穿透性;3、廣泛性;4、易接受性。

    那么,宗教體系形成的條件是什么,宗教所推崇的主旨、觀宗和抽象的意識形態是如何發揮出它的功能?

    如果從結構的角度理解,必須能將抽象的理論和觀念形態“物化”成一種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而宜有感召力和具有神性感的,有美感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可以透過如下的方式呈現:

    第一,建立和規范出一種公共的儀式。這種儀式是定時、定點和有確定的內容。儀式透過循環往復的方式在社群中形成一種外在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強大氣場,從而讓宗教的宗旨、理念在人們的心中形成和內化成一股力場,一股意識能,從而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

    第二,建設有象征意義的,具有崇高感和美感的建筑物。這種宗教式的建筑物就象是一種被固化的永遠屹立于人前的思想意識形態,產生一種“視覺化”的心理效應,無時無刻不在產生難以評估的影響力。

    第三,創造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藝術可以透過繪畫、雕塑等各種形式在藝術、生活、工作、社交、休閑等一切領域呈現出來,一切有形的呈現都是一種表達宗旨、思想、情感的“符號性物品”。

    第四,建議傳播的團隊。團隊是一種流動的會呼吸和思想的物化體。只有建立傳播的團隊,才能將其它的一切事宜貫徹執行、發揚光大。

    ■  遵道貴德,行信仰之路

    信仰是人類精神沙漠的“胡楊樹”。“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這是人類對胡楊樹不朽精神的禮贊。

    曾經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在沙漠中有一個村莊的人世世代代都想走出沙漠,但他們從未實現過愿望。

    一位智者得知這個情況后,找來千枝胡楊樹桿每半里插一根,從村莊一直插到沙漠的邊沿,然后他告訴村民:“你們只要沿著胡楊樹桿所指引的方向走,就可以走出沙漠,往來于村莊與綠洲。但有一事你們一定要記住去做,就是每一次經過這條路的人,都必須將樹桿往上拔一拔,以免路標被流沙給淹沒了。”

    村里的人將信將疑,過了很久,終于下決心選派了一位探路者先試行一次,探路者沿著路標指引的方向,成功地穿越了沙漠,在村莊與綠洲之間走了一個來回。全村人得知后都歡天喜地,他們知道自己終于可以實現走出沙漠的愿望了。于是他們收拾好了行裝一齊走上了這條希望之路。但是當他們走著走著突然間看到眼前依舊是茫茫的一片黃沙,看不到路標,也看不到盡頭時,沒有了方向,村民驚慌地問向導為何會這樣?這位向導這時才猛然想起,他忘記了智者的忠告:經過路標的時候要往上拔一拔。這時大家絕望了,因為路標又被黃沙淹沒了。

    路標就是引領我們走向理想彼岸的信仰明燈,往上拔一拔,就是堅持信仰的努力和付出,是堅持信仰的一種必要的儀式。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讓生活和社會的黃沙淹沒了我們的信仰的路標,堅持將“路標”往上拔一拔就是一種對信仰承傳的儀式,信仰只有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堅持,最終我們才會達至理想的彼岸。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堅持信仰?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意思是:善于建樹的就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就不會脫落,如果子孫能遵行這個道理,則世世代代的祭祀就不會斷絕。

    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意思是:拿這個道理貫徹到個人,他的“德”會是真實的;貫徹到一家,他的“德”可以有余;貫徹到一鄉,他的“德”能受尊崇;貫徹到一國,他的“德”就會豐盛;貫徹到天下,他的“德”就會普遍人間。

    “德”是與“道”對應的一一對矛盾。修德是為了更能遵“道、合“道”,遵道合道就為了讓天地事物更和諧地發展。所以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誰能掌控于遵道合道的法則之中,誰就能讓天下萬物歸順和諧,達至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意思是:自然之道生成萬物,自然之德養育了萬物。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具體的環境使萬物成長起來。因此,萬物沒有不尊崇于自然之道和重視自然之德。自然之道所以被尊崇,自然之德之所以被珍貴,就是由于它們對萬物不加干涉,一切順其自然。因此,自然之道生萬物,自然之德養萬物,使萬物生長發育;使萬物安寧心性;使萬物受到撫養、保護、成熟結果。自然之道與德生長萬物而不將萬物據為己有,興作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萬物,這就是最圣潔深遂的道德啊!

    老子所言的自然之道德如是,那么換言之,那圣潔深遂的人道人德又是什么呢?如何尊人之道,如何貴人之德,這難道不是很值得我們深思而慎行嗎?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2014AV天堂无码一区|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91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5566|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天天看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久久一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内射高清|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日韩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丰满熟妇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有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