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經理決策技巧
一、決策的類型和程序
□ 決策是一門科學
美國管理學家孔茨(Herold Koontz)把管理理論學派劃分為六個學派:(1)管理過程學派;(2)經驗學派;(3)人群行為學派;(4)社會系統學派;(5)決策理論學派;(6)數理學派。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西蒙、馬奇等人,廣泛汲取了各個學派有用的東西,把古典學派和行為學派兩派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決策論和控制論等數學工具來分析和闡述各種管理問題,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新的決策理論學派。這一決策理論學派的出現,對管理理論作出了
杰出的貢獻。
□ 決策的定義
何謂決策?其定義眾說紛紜。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決策是從多種方案中做出的選擇或決定,也可以說是多方案擇優。通常講的領導“拍板”,指的就是決策,但絕不能把決策僅僅理解為一瞬間的“拍板”,它包括決策前的提出問題、搜集資料、預測未來、確定目標、擬訂方案、分析估計和優選以及實施中的控制和反饋、必要的追蹤等全過程。
決策是人類社會確定方針、策略的大計活動。它涉及到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和集體的各種行動都受決策的支配,它是有意識地指導人們的行動走向未來預定的目標。由此觀之,決策定義的內涵包括:
(1)決策總是為解決某一問題作出的決定。
(2)決策是為達到確定的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也無法決策。
(3)決策是為了正確行動,不準備實踐,用不著決策。
(4)決策是從多種方案中作出的選擇,沒有比較,沒有選擇,就沒有決策。
(5)決策是面向未來的,要作出正確的決策,就要進行科學的預測。
決策是一個過程。從認識論上考察,決策過程就是一個主觀反映客觀的動態認識過程,是從實踐中獲得規律性認識并形成概念,再從抽象到具體形成決策以付諸實踐的過程。實踐既是決策的起點又是它的終點,決策過程是認識論中兩個飛躍的中間環節。這個過程貫穿著人的邏輯判斷,特別是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問題源存在于實踐中,而要從問題中揭示其固有的本質,保證概念開發的正確并作出科學的決斷,必須靠理性思維的抽象力。決策在實施中發現了偏離目標的震蕩,發現了同客觀規律的反差,經過反饋進行再認識,修正主觀認識,調整決策以同實際達到具體的、動態的統一,這就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決策過程。
在整個決策過程中要區別決策研究同決策行動兩個環節。決策研究是智囊團的職責,集中體現在“謀”上。而決策行動是領導者的職能,集中體現在“斷”上。謀與斷是有聯系的,多謀才能為善斷創造條件,但“謀”不能取代“斷”,“斷”又不能脫離“謀”,“謀”得不科學,由智囊團負責,“斷”得失誤,要由領導者負責。“謀”與“斷”要分工,各盡其責。
科學決策要求按科學的決策程序辦事,要求依靠專家集團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提供方案,也要求領導者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決斷。
□ 戰略決策和戰術決策
決策學是一門新興科學。自從1954年在美國首先提出“決策論”,并將它應用于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以來,發展很快,效果顯著。
由于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環境因素”越來越成為決策企業命運的重要因素。因此,企業管理逐漸由生產管理向經營轉移,企業管理的職能也正在開始由科學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職能向預測和決策的企業現代化管理方向轉移。這是一種必然的發展結果。商品經濟越發達,這一轉移便越明顯。任何一個企業,忽視這種發展趨勢,就會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任何一個企業家,無視這種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就會在實踐中碰壁,甚至栽跟斗。
很明顯,對企業來說,戰略決策,不是一般的企業經營和管理問題的決策,所謂戰略決策是指涉及企業命運和前途的、重大的、長遠問題的決策。如企業的長遠規劃、企業的經營總目標、企業經營方針的確定等。
戰術決策同戰略決策不同。所謂“戰術決策”是指企業在實現戰略經營目標、經營方向、經營規劃等戰略決策過程中,對具體經營問題、管理問題、業務、技術問題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