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無為而治的六項修煉 “無為”在道家那里意味著“道法自然”,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是道家哲學的基本觀點。道家將“道”視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則是“常無為而無不為”,即“道”對于宇宙萬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只有推行無為而治,才能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理想社會。道家“大道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有很大的啟發。從現代企業管理的角度看,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筆者認為,至少包含有如下六層意義,僅作一家之言。 一、順勢而為 企業經營管理者要要充分認識并運用經濟周期、行業發展周期、產品生命周期等經濟規律,充分考慮到項目投資時滯性,在發展與調整的關系上把握好周期規律與時滯特點,服務企業發展的需要。所以,用在企業戰略管理上,就是“順”。順應經濟規律、消費需求規律、行業演化規律、企業運作規律……中國古代有許多無為而治的例子,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便能掌握規律順勢而為,事情就會做得游刃有余。 二、學會放棄 在現代社會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大量的信息干擾,要學會取舍,特別是學會放棄。企業經常面對各種投資機會,決策時要服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防止掉入“事事欲有為,事事不可為的陷阱。”企業在介入某一產業時不是服務于所有客戶,而是要進行取舍。 漢文帝盛世時,有一次,文帝問起了政府稅收的數字。右相周勃答不出來,急得汗流浹背。丞相陳平向前回答說“各有其主。”就是說你得問專門管事的人——治栗內史。文帝很不高興地追問一句,各事都各有所管,那你這宰相要來干嗎?陳平也不相讓,馬上頂了回去。他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漢代陳平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管理方法,正確定位了一名丞相的角色,不是統計政府的稅收數字,而是能集中精力處理好本職工作。其實,企業經營管理何嘗不是如此呢?然而又有幾家企業的管理者能正確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呢?我們常常看見老板扮演了主管的角色,主管扮演了員工的角色,而員工又扮演了主管角色。其實,作為管理者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對自己分內之事有所為,對自己分外之事無所為,要學會放棄。 三、“小事”無為,“大事”有為。 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為,然后才能集中精力在“大事”上有所作為。在現代企業中,任何管理者隨時都會碰到兩類事情:一類是事關全局和長遠利益的大事,另一類是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部門層次的增多,即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領導者,也無法事事躬親。企業領導者也是能力上限的“人”,而不是法力無邊的“神。”所以,一個高層次的企業領導者應不拘泥小事,要善于在小事上“無為”,而在大事上“有為。” 不重要、不緊急的事要授權部下去做,要不為;緊急但不重要的事,要培養部下去做,要盡量少為,爭取不為;又重要又緊急的事要有所為;不緊急但重要的事,往往會被忽略,要有計劃地做,也要有所為。 四、在識賢、求賢、用賢上決策時有所為,在人才的具體工作執行時則無所為。 一個高層的現代企業領導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在小事上有所不為”,就必須在使用干部上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