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利潤的奇跡
文 / 史永翔
當前中國民營企業對發展的認知、發展的現狀以及企業的持續穩定性沒有統一起來進行經營和管理,這就是現代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最大困境。
利潤是企業經營中的永恒話題。企業如何持續創造利潤?這是國內民營企業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營企業都經歷了一個較大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主要依靠以下三個基本條件:
(1)中國市場的開放。中國經濟市場的開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資市場的拉動。當時的中國企業呈現出了一種一旦有投資發生,就會有利潤產生的良好發展勢頭。
(2)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在這個世界范圍內制造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得到了很大的發揮。
(3)消費需求的旺盛。原先中國居民的消費水平普遍不高,當人民逐漸富裕起來后,對各種消費產品的需求增大。
然而,隨著市場日趨歸于理性消費和金融危機的不斷頻發,現階段中國企業在盈利方面的經營陷入了一個很大的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內企業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成本包括所謂的原材料、人工費、資產成本等方面。隨著近年來勞動力成本和通貨膨脹的不斷上升,產品的成本也呈現不斷上升趨勢,企業經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尤其是對
那些地處長三角和珠三角做出口加工的企業來說,成本壓力尤為重大。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本身經營的利潤就非常薄,再加上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中客戶要求的價格低廉,企業基本上就沒有利潤可言了。
(2)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日趨緊張
現在,社會上的各大媒體不時爆出“勞動力短缺時代來臨”的評論,我們先不探究這種說法的準確性是否可靠,但各行各業的勞動力市場都呈現出了“缺人”的苗頭。社會上的獨生子女大軍使得國內多數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都出現了勞動力供給不足,勞動力的稀缺度在逐漸提高。“用工荒”導致了社會上的勞動者在市場上更加自主地選擇企業,但很多人已經不愿意再選擇那些上班辛苦、辦公忙碌的制造加工企業,勞動力在不斷地向第三產業轉移。現階段的勞動力成本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3)資產成本的不斷上升
在眾多資產的成本表現中,最突出的就是土地成本的上升,及受其影響所帶來的其他相關成本的上升。但無論是何種成本的上升,最終都會轉移到企業的產品成本中去。
如今,很多企業家都說做經營越來越難了,原先企業經營的毛利率平均在30%以上,現在有些行業的毛利率甚至連10%都不到。有些企業的凈利率甚至只有5%,這對于企業經營者來說是非常痛苦的。我們都知道,銀行貸款的利率都已經超過了5%,如果企業的凈利率連銀行貸款利率都沒有超過,企業就無法積累能量去支撐其未來的發展。
當今的市場環境較原來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后,全球經濟呈現萎縮勢態,國際市場對產品的需求開始大幅減少,很多對外企業開始轉向國內市場尋求突破。但企業在轉變市場的過程中,市場對企業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這個能力的要求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企業經營方式不同。做國際市場實際上是做生產和成本,做國內市場則需要增強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能力,這就需要做終端營銷。做終端將使企業對成本的管控力度更大,面對市場的壓力更大。可見轉內銷并非那么容易。
(2)粗放的國內企業成長方式。在以往發展中,國內企業大多是在一種粗放經營的方式之上發展并成長起來的,企業若想獲得持續性的發展,粗放式的經營對企業能力的支撐度就會不夠。如果企業仍僅僅簡單的寄予成本的驅動或者市場的拉動,企業的持續性發展就無法得到保證。
現今中國的民營企業對發展的認知、發展的現狀以及企業的持續穩定性沒有統一起來進行經營和管理,這就是現代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最大困境。
現在,很多企業在經營上存在著很多的發展誤區,這些誤區都在哪里? 下面,我們來幫企業家朋友們找出企業經營中常見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當前的中國民營企業的領導者有很多是來自于上個世紀80年代引領風潮的企業家,他們都是屬于“制造英雄”、“工業英雄”、“互聯網英雄”等創業型的企業家,這種類型的企業家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就是善于尋找機會。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當企業規模達到一個億,當企業在一個行業中經營了三五年以上,新興的機會就不能再成為當前企業的發展前景了。我們經常發現有些企業家在現實中找到了很多的經營機會,也經營過很多的行業,但在每個行業中都無法將企業自身做大,在每個行業中的財富積累度不高,這就是能夠抓住機會但不能深入機會的典范。
上述這一切都源于中國企業家們很強的投機性思想,他們總是不斷切入新的領域,把原來賺的錢又花了出去。很多人總以為賺投機的錢來的更快些,這表現在當前只要賺到了錢的企業都多多少少的涉足房地產經營項目。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房地產行業是一個投機性大、階段性強的典型產業,大多數的房地產經營是沒有未來可言的。這是因為房地產經營都是項目經營,兩到三年完工之后,經營項目的持續性就沒有了。
誤區二:很多企業家對上市有著極為強烈的盼望,認為上市是企業最好的歸宿。但是當眾多企業一窩蜂的上市,就往往就會忽略了企業自身的能力建設。基于上市的要求,許多企業都在忙于做短期的業績,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問題。很多公司上市后的業績表現良好,但并不是依靠自己的主業來獲得的,而是通過委托理財、委托貸款等來實現了增長。在這種行為下,企業要警惕它帶來的不良后果:一方面上市公司企業的業績非常好,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實體經營出現空心化。
誤區三:眾多企業家把資產等同于財富。類似于房地產等產業的投機性收益增長過快,使得很多經營傳統產業的企業家感到迷茫,資產的擴張是否等同于財富的擴充?實際上這是陷入了一種經營誤區。
對于資產本身來說,如果僅僅是堆積擺放在企業中并不會為企業帶來任何的價值。在商業活動中,沒有交換就不會產生價值。如果簡單的認為資產的擴充就是財富的積累,那么這將導致企業的經營進入一個規模致勝的誤區。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任何資產的成本最后會轉移到商品的成本中去,最終是要讓客戶來買單的。所以,客戶是否愿意為企業的資產買單,這是企業家們必須要弄清楚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