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1、畢節地區專員及各縣領導;
2、與會者發言。
3、座談會現場。
如今我國東南部區域經濟發展或多或少都碰到了資源、技術、人力、市場、產業升級的瓶徑問題,所以西部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國家十二五規劃會重視大西部的開發。
昨天應邀參加貴州畢節地區(注:這是胡錦濤總書記任貴州省委書記時,親自提出和建立的全國唯一的一個地級“生態扶貧試驗區”)在深圳的一個座談會,聽專員先生一番宏論和未來畢節發展的介紹,倒是讓上百號與會者產生了向往和激動,畢竟那是一些目前還不敢想像的畢節地區未來發展的藍圖。但是起碼對從那塊區域走出來多年的這些游子們是一個好消息吧。
有與會的企業家代表建言,為了家鄉的發展應該:“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資源的出資源、有智慧的出智慧、有知識技能的出知識技能、有關系的出關系。。。。。。”說得固然很好。不過,我在想一件事,說一千道一萬,建言再好,言辭再切,如果沒能打動在朝的執政者,不能引起領導們的重視或采納,恐怕也是徒有一腔熱情、說過則過而已。
誰都知道,決策者,特別是一個城市的主要決策者,在位時一般就做兩件事,點頭和搖頭。
該點頭時,不敢點、怕點常會釀成大錯、貽誤發展時機;該搖頭是不搖,不敢搖,怕搖,也同樣會釀成大錯、后悔莫及甚至留下罵名。所以任你等提出再多再好的建議和意見,考量的其實不是你我的水平和見識,而是決策者的眼光和膽識、心胸和魄力。
按說一切善意的建議和意見,沒實踐之前是不好說對與錯的,因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所以,官員們可以聽你的建議并不等于可以采納你的建議,讓你說出你的建議不等于承認你就有水平或接納你的觀點。有點類似娃娃時期父母教我們學走路,道理天天講,口訣天天背,可是沒有一個人是光聽了父母的道理就會走路的,不自己先摔多幾跤,多跌幾次跟斗,是絕難走穩的。學踩自行車、學開汽車、辦企業、做投資,搞經濟開發,做城市建設。。。。。。概莫能外——實踐才是最好的老師。
不過有點很重要,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決策過程中,那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同樣是在發展經濟,不同的執政者看到的遠景規劃是不一樣的。好比下相棋,有的水平高,下一步可以看到五步一外;有的水平底,下一步只能看到一步。因而在決策上絕對是因人而異的。
一個地區能碰到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主要領導是該地區百姓的福氣和運氣,不然的話,碰上一個混官、庸官、貪官、爛官的話,只怕這塊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百姓的幸福生活就會大打折扣了,甚至錯過大好的發展機遇。
從古到今,這樣的事例層出不窮,數不勝數。區域經濟還是講究能人經濟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啊。
經濟發展其實如同人生,要緊的就那幾步,走穩走好,踏踏實實,比起那些徒有虛名、花拳繡腿的做法或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浮躁、冒進的決策強多了。
家鄉是什么呀?就是一個從小就希望離開它,老了卻希望回去的地方。
但愿等我們老了的時候,家鄉任然是我們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