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用,你就罵我
——談企業文化怎樣落地?
作者 王維寶
寫下這個題目,實屬有些無奈。為什么?“企業文化”本該就是在地上生地上長的個東西,好的文化本該就是落地的,怎么會去疑問:“怎樣落地呢?”
根據我在咨詢管理這個行當里爬磨滾打了十幾年,接觸到那么的企業,那么多的企業家,從現實情況來看,發出這種疑問的癥結:就在于不理解“企業文化”的本質。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一個企業員工的一種做事方式。如:在青島的海爾,員工崗位的流動,都有一個很規范的流動平臺,要經過:空崗招聘---參與競爭(答辯、業績考核等)---公示(接受監督)等幾個環節后,才能流動。在海爾,你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詢問:“老王,你競聘什么崗位了?”你不會聽到:“老王,你調到哪個部門了?”因為在海爾,就連張瑞敏首席執行官都不會隨便“調”一個人。
由此來看:“競聘”這種做事方式是海爾的企業文化;一個領導可以隨便“調動”一個人,是某些單位特別某些機關的文化。文化的不同,又導致與引發了另一種做事方式:所以,有些單位特別是一些黨政機關,出現了跑官、買官、賣官的現象。為什么要買?因為買來官的劃算,我五十萬買來個正局位子,差不多一年就撈回成本來了。大家都清楚,只要是跑來買來的官,沒有一個不不擇手段撈的。因為“成本”在那里明擺著。在海爾,跑,跑不出官來,你要實干,要有真本事,要有實實在在業績,你才有上升的空間。
豬年的春節馬上就來了,我愛人近幾天就商量我:“老王,今年過年到我領導家拜年拿點什么?(去年去她領導家拜年帶了一條煙,今年是不是應該換個樣,帶點酒?),你看,去領導家拜年要帶著東西,這種做事方式,是我愛人那個單位的企業文化。在海爾不需要這樣,在海爾過年的時候,都是領導給部下拜年,每年的大年初一,海爾人的家屬往往會聽到這樣的祝福:“大嫂,謝謝您今年的支持……祝您……”這一類的電話。在海爾,人際關系很簡單,也很透明,你只要把活干好就行了,不用費心思考慮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
以上所述的都是些不同的做事方式,其實,它折射的就是不同的企業文化。
目前,我到一些單位講課、咨詢,經常聽到一些人這樣說:要把制度的硬管理與文化的軟管理結合起來……等等之類的話。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妥當。出現這種做法的根源,還是曲解了 “文化”的內涵。還有一些所謂的咨詢公司在給客戶導入“企業文化”的項目時,往往給客戶提煉幾個口號、理念的東西,或出本小冊子、或搞幾個口號掛在墻上,讓員工背一背,就算完事了。這樣做就是糊弄人。
去年,我去江蘇某地的電池公司講課,其老總感嘆:“ 王老師,我們在企業文化上沒少投入,你看,那個霓虹燈,我們就花了好幾萬……”哎!順著老總指的方向。我看到了“電池的能量是有限的,我們為客戶的服務是無限的”這樣一個口號醒目地懸掛在本公司最高的建筑上。這句口號起這么作用呢?已掛了三年,誰也說不出個一二來。
企業文化從表面上看,或許是些口號式的理念,或許是些很死板的制度,或許是些普通的故事……這些僅是物質文化的層面。它精彩的東西是通過這些故事體現出的精神文化(價值觀)層面上,真正體現它的是反映在人身上的一種精神,一種作風,一種境界,一種素質。這種精神也好,這種境界也罷,都不是憑空從天上飄落的,是一個企業,在持之以恒的生產管理的經營過程中,通過一些工具、一些路徑積累、沉淀而實現的一種效果。
以海爾為例,營造企業文化的載體很多,路徑也很多。幾十年如一日,在自己選擇的自己認為合適的路徑上,去用正反兩個方面的活生生的就發生在自己眼前的案例,去引導、轉換員工特別是干部的觀念,長年堅持,必成正果!
如果你堅持了,沒成正果,你就罵我;如果罵還不解恨,您就找我算帳!
談到這里,您明白了我本文開頭的無奈吧?好的、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文化就該落地,不落地是一種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次文化,即是些沒用的文化。
下篇內容預告,敬請關注:
故事為何成了企業文化的切入點?